去凱旋門拍照,是一代老長沙人生活的標配。這個源自文夕大火后的老照相館——凱旋門,自民國35年(1946年)3月1日,攝影行家朱振三與豐興仁、戴煥章、鄧庚源、劉文華先生等人集資十二股共計1200銀元于長沙市藥王街建房兩層,開設(shè)燈光照相館,為歡慶抗戰(zhàn)勝利,取名“凱旋門攝影社”。當時店堂寬敞,彩燈閃爍,頗有氣派,店員達三十人,全年收入光洋3萬多元,居行業(yè)前茅。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凱旋門迎來了新的春天。
1954年合并白宮照相館,集資6萬元,遷至長沙市五一廣場,新建4層營業(yè)大樓,請著名書法家黎澤泰先生題寫招牌。
1956年成為長沙首批公私合營企業(yè),后轉(zhuǎn)為國營。
60年代初,凱旋門制造出了當時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自動對焦座機、自動對焦放大機,光電測密印相機和照相油壓閥門等,成為行業(yè)標桿!拔幕蟾锩逼陂g,凱旋門深受沖擊,招牌被砸,改名“人民攝影社”。
1978年,撥亂反正,恢復(fù)原招牌。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 鄒建強來到凱旋門工作。一干就是一輩子。
鄒建強,今年63歲,1971年到凱旋門影樓工作。通過鏡頭,記錄城市變遷,百姓的生活變化。
鄒建強剛參加工作時,用大型相機,上好膠片就可以拍照。因為大多是在拍人物重要日子的紀念照,則大多使用的黑白膠片。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影樓也開始用上了彩色膠卷的小型相機。拍照的風格也在變化,拍照前,大家都會濃妝艷抹一番,不乏仿效電影明星造型的。
因技術(shù)不達標,照片拍好后,長沙沒辦法洗出來,得專程送到廣州洗出來。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凱旋門把全套沖洗照片的設(shè)備引進長沙。于是,長沙第一個彩擴中心就此成立。為此,掀起一股結(jié)婚照拍攝熱潮,一對對幸福生活的夫妻們,每天排滿了凱旋門門口這里。而婚紗照拍攝最多是八張,最少四張。
鄒建強在影樓干了一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相機越來越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
幫女郎聯(lián)合長沙市圖書館推出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別報道
——照見長沙
征集長沙老照片,講述長沙老故事。
征集熱線:0731-82892610
0731-84802123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