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湖南的消費水平在全國處于上游水平,而省城長沙的消費購買力更高居湖南城鎮(zhèn)榜首。這從當時長沙市場的消費需求結構可得到充分的印證。那時,金銀珠寶首飾和花木盆景等純粹用于享受和裝飾的商品,需求量之大,花色品種之多,行業(yè)之興旺,確實令今人難以置信。
坡子街、紅牌樓一帶金飾店鱗次櫛比
金銀首飾業(yè)排在舊時長沙“金、錢、綢、紙”四大行業(yè)之首。清咸豐年間長沙街頭就有專營金銀首飾和珠寶的金銀店。最早的首飾店是咸豐年間黃冕開設的“永泰”金號。近代有名的金飾店有江西人開設在坡子街的“余太華”銀樓,紅牌樓的“李文玉”金銀首飾號等。一時間坡子街、紅牌樓一帶金飾店鱗次櫛比,金銀珠寶輝耀省城。
有的金銀首飾店門前還掛有“四時恒滿金銀氣,一室常凝珠寶光”的對聯(lián),吸引了不少殷實之家。據1922年《湖南生計志》“省城行業(yè)興敗調查”記載,當時長沙金銀首飾店已有52戶。這還沒有包括承接來料加工的首飾加工業(yè)在內。在白馬巷一帶擠滿了打戒指、項鏈、鑲嵌珠寶玉石的鋪面和攤擔,全都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其雕琢之精湛、紋飾之纖細令人嘆為觀止。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李文玉”“余太華”“同豐”3家金飾店店主及員工合捐1萬元慰勞前線戰(zhàn)士,再度顯示長沙金飾業(yè)在長沙實業(yè)界中的地位。1938年“文夕”大火,長沙金飾業(yè)損失慘重,“余太華”收藏的440顆漢印,頃刻間全部熔成了銅塊和鐵餅。僅此項損失就遠遠超過了所燒掉的金銀首飾。
長沙婦女和兒童愛著飾物
民國時期長沙婦女和兒童愛著飾物,包括頭飾、手飾、腳飾和服飾,婦女的首飾有耳環(huán)、戒指、手鐲,富者以金、玉為質,窮者以銀、銅為質。有錢人家的婦女別胸針、戴項鏈、纏絲帶、系頭巾者亦不少。兒童則不分男女,貧富均戴項圈、手鐲、腳圈,高檔為銀質,低檔為銅質,閃閃發(fā)光,搖曳有聲,悅目動聽。項圈吊牌上留刻“長命百歲”或“南無阿彌陀佛”等吉祥字語。
金銀首飾店其實并不都以經營金飾品為主,銷量更大的是銀飾品或鑲嵌金銀的景泰藍飾品以及珠寶首飾等。尤其是銀飾品,種類繁多,不僅有鑲嵌珠寶玉石的鐲子、戒指、耳環(huán)、管子、發(fā)卡、項鏈、領花、胸針等裝飾品,還有以傳統(tǒng)工藝制作的銀絲制品,如精致美觀的風紋盤、陳列和實用相結合的松鶴臺燈,按開關銀鶴就自動沖出的自動煙盒等。珠寶也是金銀首飾店經營的一大類商品,包括珍珠、瑪瑙、鉆石、翡翠等四大類,高中低檔都有。高檔的有鉆石、祖母綠、紅寶石、星光藍寶石、翡翠、貓眼、貴蛋白石等,中低檔的有橄欖石、孔雀石、瑪瑙、歐泊、海藍寶石、碧璽、紫晶、黃晶、月光石等。
長沙大興養(yǎng)花之風
長沙人愛美,除喜愛首飾外,更愛花木。清道光、咸豐年間長沙城內就有設點營業(yè)的花園。1860年(咸豐十年)朱昌琳在城北興建“余園”(今稱為朱家花園),用48株羅漢松扎成7層大園景,并置多種名花異卉,供人游覽。嘉慶末年的上胡家花園、下胡家花園已屬營業(yè)性花圃。清末民初,長沙大興養(yǎng)花之風,絲茅沖的朱家花園、荷花池的許恒香花園、局關祠的周天茂花園、稻谷倉的永稼花園、上學宮街的滿春花園、湘春路的華興花圃、橋子塘的久香花圃等,個個紅杏出墻,花香四溢,引來不少花迷。至1926年長沙經營花圃業(yè)者達62戶,其中有36戶自設點營業(yè)。特別是夏季,花園供魚蘭花、茉莉花、白蘭花應市,以避汗氣,尤為市民所歡迎。每到清晨,滿街賣花之聲,“清奇可聽”,不絕于耳。
花圃業(yè)出現了不少大戶,如設于杜家山的馬蘭山苗圃,善于培育果苗,又養(yǎng)有金魚、蜜蜂,并在蔡鍔中路設有益農花圃門市部,品種多,營業(yè)廣,機關、團體、商店、富室及私人園林均與其來往密切。
由于長沙市場對鮮花需求量的增加,不僅帶動了郊區(qū)花農的生產,也使外地花卉大批涌入長沙。長沙河西長茅嶺、鹽農寺一帶花農較為集中,所產茶花除銷長沙外,每年運往北京、上海等地不下萬株。攸縣的茉莉、魚蘭,廣東的白蘭,山東的月季,福建的蘭草、水仙,河南的牡丹,瀏陽的蘭花,湖北洪山的紅綠梅樁,都是每年春秋兩季長沙花市的旺銷貨。沅陵、古丈、辰溪等縣出產制作盆景的石山,也是主銷長沙省城。長沙生花圃同業(yè)公會每年都要舉辦花會。全盛時期的菊花展覽,品種有200多個,展品多達2000多盆,“翠疊”“墨色”“彩云飛”“金龍爪”“獨立寒秋”“步步青云”“飛流直下”“虎踞龍蟠”“明月松間”“歲寒三友”“大鵬展翅”等等,無不造型優(yōu)美,色彩繽紛,極富詩情畫意,觀賞者無不心曠神怡,流連忘返;ㄕ箖H收門票一角,每次花展收入千余元,全部捐給孤兒院。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