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的我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哪個地方要舉辦廟會了。紅色的大燈籠被高高掛起、集市上惟妙惟肖地舞獅表演、跟大人們一起燒香拜佛、琳瑯滿目的特色美食目不暇接......這些場景還在腦海中清晰浮現(xiàn)。 如今的生活,物質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與其同時,這些湘潭的傳統(tǒng)民俗也在逐漸淡化。在湘潭,已經很難尋覓廟會的蹤跡了。這何嘗不是一種遺憾呢? 你不知道的廟會那些事兒 廟會的起源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jié)場"。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fā)展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jié)日或規(guī)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qū)。 廟會的相關風俗 民間玩具:廟會中的民間玩具種類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稱得上是手工藝品。主要有:空竹、撲撲登、走馬燈、鬃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面塑、九連環(huán)、撥浪鼓。 遠古 最初的廟會起源于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每逢祭祀之日,為渲染氣氛,人們還會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戲,也稱廟會戲,廟會便由此形成。 秦漢 在秦代時期,廟會的內容仍然單一而穩(wěn)定,即祭祀祖先與神靈。在西漢時期,道教開始初步形成。 北魏時期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 年)遷都洛陽后,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 兩晉及南北朝 隨著理論的相關深化,佛道二教都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并開始系統(tǒng)化。在南北朝時各自都已站穩(wěn)腳根。 唐宋 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出現(xiàn)了,如圣誕慶典、壇醮齋戒、水陸道場等等。其后在宗教儀式上慢慢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 元朝 元朝以喇嘛教為國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壓,佛道之間矛盾激化并引發(fā)辯論,行像之風開始衰落。 明代 明代時期,許多廟會已經開始向市集的性質上轉變。大多數是游玩觀光或購買商品,真正進行祭祀或拜謁的人并不多。 清代 到了清代,廟會已經分為所謂的“多內涵型廟會”與“迎神賽會”。前者在宗教、娛神的同時有游樂等活動,而后者則是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是沒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廟會。 廟會民俗已申遺成功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朝陽區(qū),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qū),上海市徐匯區(qū),浙江省磐安縣,山東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佛山市,陜西省銅川市申報的廟會(妙峰山廟會、東岳廟廟會、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趕茶場、泰山東岳廟會、武當山廟會、火宮殿廟會、佛山祖廟廟會、藥王山廟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湘文化底蘊豐富 廟會文化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近湘潭正全力打造千年傳統(tǒng)廟會 籌備了半年之久的廟會 即將與廣大市民見面 這次湘潭萬達的大廟會 集小吃、巡游、手工藝品、傳統(tǒng)項目體驗于一體 你們期待嗎? 時間:2016年12月24日-25日 地點:湘潭萬達廣場 夢回千年古街 · 沿襲中華傳統(tǒng) 開啟湘潭萬達廟會之旅 給你一個原汁原味、生龍活虎的玩樂之旅 ▼ 湘潭萬達大廟會 誠邀湘潭人 一起來品味民間藝人演出:廟會是與文化娛樂有關的節(jié)日活動,有各類民間藝人進行表演營生。其中主要有:秦腔戲、扁擔戲(即木偶戲)、相聲、雙簧、魔術(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數來寶、耍中幡、秧歌、高蹺等。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