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談起父親的病癥,黃嘉總是顯得有點不合時宜的不好意思,在他看來,如果當時自己能夠及時意識到父親表現出來的特征是老年癡呆癥的前兆,也許父親的病就不會惡化得這樣快。
黃嘉記得剛開始時,父親的癥狀就是會在講話時突然出現長時間的停頓,而且也會因為一點事不順心就發(fā)脾氣,老是顯得很焦慮,但這些時候,被黃嘉和家人給自動忽略掉了,他們覺得這可能就是老年人都必須經過的階段。直到有一次父親在家附近的公交站走失,黃嘉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事后在醫(yī)院,在醫(yī)生的追問下,父親也記不起自己到底出門是要去干嘛以及自己到底要去哪里。在拿到醫(yī)生給的診斷結果時,盡管有了心理準備,黃嘉還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深深地自責感,他知道,如果自己多留個心眼,結果也不會這樣,至少不會這么快。
在我國,其實像黃嘉這樣的例子并非少量,雖然社會一直致力于普及大眾對于老年癡呆癥的了解,但是真正能夠在初期的時候識別出來的也僅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人。我們都知道,之所以錯過識別初期癥狀的機會,就是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就是自然的衰老現象,像黃嘉一樣。
黃嘉記得,在父親正式住到普親養(yǎng)老院之前,他還度過了一段難熬的時間。因為父親在確診時已經處于非常嚴重的情況,所以后來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不跟大家溝通交流,有時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黃嘉特別擔心,便為父親咨詢了相關的養(yǎng)老院,這才住到普親養(yǎng)老院來。
也是因為住到了普親養(yǎng)老院,父親的情況才漸漸有了起色。在黃嘉看來,普親養(yǎng)老院給老人最好的就是氛圍營造得特別好,與父親情況一樣的老人住在一個樓層,養(yǎng)老院的所有工作人員能夠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一點就極大地保留了老人們的尊嚴,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雖然在黃嘉看來,父親的這個病總是往越來越壞的方向發(fā)展,但想到讓老人在現在的晚年生活中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他才能勉強感到一點安慰。
現在,黃嘉只要有時間都會去機構陪老人,這也是機構護理員們極力提倡的,希望家屬能夠多來陪陪父母親,即使普親養(yǎng)老院能夠為老人提供專業(yè)的照護,緩解老人身體上的不適,但是心靈的慰藉,還是溫情的陪伴更有效。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