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4月5日清明節(jié),紅網、時刻新聞從這一天起,推出“為了民族的復興•英雄烈士譜”大型系列報道,紀念為了民族復興事業(yè)而奮斗、犧牲的英烈,弘揚傳承英烈精神和社會正氣,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蔣翊武,作為唯一被孫中山先生稱為“開國元勛”的辛亥英烈。留給我們的,不止是一段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穿越百年風雨而來的,還有一曲蕩氣回腸的家國情懷和英雄氣概。我們剪不斷、訴不盡、傳不息,直至熱血沸騰。
剪不斷的英雄血脈
電影《辛亥元勛》劇照。
先人已逝,精神長傳。
在蔣家人看來,蔣翊武留給他們血脈相承的精神財富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鮮明的民族大義,在歷史重大關頭、人生選擇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向同行;昂揚向上的進取姿態(tài),愛崗敬業(yè)、任勞任怨、奉獻進。黄D苦樸素的作風,不攀比物質,不計較待遇;低調務實、不事張揚的信條,默行大德、埋頭苦干。
而這些“財富”,像一個個基因密碼印刻在蔣家人的每一個細胞里,“受伯祖影響,家族中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伯父蔣宗策在抗戰(zhàn)初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父親蔣宗恒解放前加入中共地下黨;叔父蔣宗成和姑媽蔣宗英都是在1949年5月先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姑媽在朝鮮戰(zhàn)場上為國捐軀,犧牲時年僅20歲!笔Y翊武侄孫蔣祖駿一一數(shù)來!安鏇]有給我們留下什么物質財富,但這種精神財富是最寶貴的,千金不換。”
如今,歷經百年風雨,蔣翊武后人已繁衍子、孫、重孫、玄孫4代50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工作在湖南老家、北京、上海等地,有中共黨員、民主人士、國家干部、新聞工作者、人民教師,更多的是普通勞動者,不少成為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良好的家風成為蔣氏家族的精神紐帶,影響著蔣翊武一代代后人篤定信仰、薪火相傳,成人成才、立德立言。
訴不盡的英雄情結
澧縣翊武公園內的蔣翊武雕像聳立,俯看高速發(fā)展的澧縣城。
津市市翊武中學
他們不是蔣家人,卻在承繼、護佑“蔣家魂”。
在今天的津市市,有一所學!次渲袑W,它源于蔣翊武的一個遺愿。
蔣翊武在湖南公立西路師范學堂讀書時期。當時,從家鄉(xiāng)到常德,他每次都要經過常德與澧州交界的渡口,常被這里的湖光山色所感染,他曾對摯友黃貞元說,這是一個適合潛心讀書的好地方,等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定要在這里辦一所學校,為國造棟梁。1943年,黃貞元果如其愿,請女婿許瀚出面,在澧縣渡口鄉(xiāng)(今屬津市)創(chuàng)建起湖南私立翊武中學。
“神州明珠燦爛,元勛正氣浩然。勤誠勇毅繼先烈,永振中華共攀登!边@首許瀚作詞的《翊武校歌》,陪伴著翊武學生走過了一個甲子,至今培養(yǎng)了2萬多名人才。“學校出的軍事科技人才比一般省級重點中學多,可能正是繼承了蔣翊武的‘翊武’精神所致!瘪次渲袑W退休教師袁茂銀一直這樣認為。
視野回到澧縣,在澧縣一中“翊武門”前,澧縣政協(xié)原文史委主任于乾松久久佇立,因為這曾是他追尋蔣翊武革命軌跡的起點!拔覀兗亦l(xiāng)的英雄,一直在沉寂,我們有必要為他正名!北е@樣的想法,于乾松等人花了三年時間,走遍澧縣、常德、武漢、桂林、長沙、益陽等地,復盤蔣翊武的革命人生!耙驗槭Y翊武英年早逝,留存資料太少,我們幾個人輾轉多地,多方證實,才畫出這么一條軌跡!弊咄赀@一程,于乾松所在的《古澧文叢》編纂委員會,交出了34萬余字的《武漢首義第一人蔣翊武》。
一次偶然的機會,湖南文理學院歷史學教授、湖南省歷史學會蔣翊武研究會秘書長周星林也踏上了這樣一條追尋蔣翊武的不歸路,“起先是因為崇拜英雄,宣傳湖湘兒女英雄事跡。”在隨后的日子里,周星林多次踏足蔣翊武的故鄉(xiāng),探尋當年事跡。去往桂林、武漢等地,搜集點滴資料。拜訪蔣翊武后裔親屬,了解背后故事……這一晃,就是15年!霸缴钊肓私,越敬佩,常常被他的英雄事跡感動到流淚!2014年,根據(jù)周星林的作品《蔣翊武評傳》改編而成的電影《辛亥元勛》上映,并入圍第二十三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影展,獲新片獎!八氖论E,搬上了大屏幕,讓更多人知曉,有效填補了蔣翊武在影視作品方面的空白。”提起這個,周星林心生寬慰。
傳不息的英雄精神
澧縣發(fā)展迅猛,縣城區(qū)高樓林立。
巍巍澧州,耿耿忠魂。
家鄉(xiāng)人不會忘記蔣翊武,在澧縣這座城市,處處可見“翊武”。走過“翊武路”,來到“翊武村”,跨過“翊武門”,踏過“翊武橋”,上“翊武劇院”聽一段荊河戲,去“翊武公園”耍一套太極。
蔣翊武的名字,頻繁地出現(xiàn)在澧縣的地圖上。這座城市的人們,通過命名,將蔣翊武與曾經奮戰(zhàn)過的故土緊密相連,用一種特殊的方式,銘記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傳承那股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
奮發(fā)圖強、敢為人先、經世致用、銳意進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些精神,也通過一個個“翊武”,在澧州大地根植延續(xù),融入澧縣的發(fā)展脈絡。
目前,澧縣縣委、縣政府確定了聚焦“兩個重點”、推進“六大板塊”和產業(yè)發(fā)展“十大行動計劃”的決策部署,“兩個重點”即產業(yè)和民生;“六大板塊”,即推進津澧融城對接、澧州古城修復、澧水右岸建設、澧陽平原保護、西北片區(qū)開發(fā)、特色小鎮(zhèn)打造;“十大行動計劃”,即工業(yè)發(fā)展倍增計劃、園區(qū)平臺提升計劃、農業(yè)強縣提速計劃、三產拓展提升計劃、優(yōu)秀文化引領計劃、澧州品牌創(chuàng)建計劃、澧州英才培育計劃、城市“雙修”計劃、招商引資行動計劃、公共管理創(chuàng)新計劃,力爭3年內建設100個重大項目,投資1000億元以上。
去年,澧縣全年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總值350.5億元、增長9.6%,經濟總量連續(xù)八年保持全市第一;城區(qū)路網一期工程12條道路建成通車,棚戶區(qū)改造力度全市第一,建成了萬興村、向陽村等國家文明村;城頭山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授牌,其外圍景觀獲得2017年唯一的世界景觀獎;承辦環(huán)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吸引17個國家22支隊伍參加;舉辦中國城頭山(首屆)世界稻作文明論壇,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及袁隆平院士等100多名中外專家學者出席;1.4萬多人成功脫貧,留守兒童關愛和空巢老人關愛全面試點,首批50名鄉(xiāng)村醫(yī)生已入學培養(yǎng)……“洞庭第五極,澧水中心城”的美好藍圖正在加快繪就。
這澧州盛世,可如你所愿?
相關鏈接:以你之名銘記你,我們都叫“翊武”
澧縣翊武路
澧縣翊武路。
1985年9月9日,紀念蔣翊武誕辰100周年大會,中共澧縣縣委、縣政府同意縣政協(xié)的建議,將一條橫貫東西的城區(qū)主干道命名為“翊武路”。
澧縣城頭山鎮(zhèn)翊武村
澧縣城頭山鎮(zhèn)翊武村。向瓊英 攝
2015年,為紀念蔣翊武,將蔣翊武祖居地澧縣車溪鄉(xiāng)八里河村改為“翊武村”。
澧縣一中翊武門
澧縣一中翊武門。
蔣翊武父親進澧州城學徒時,舉家寄居崔氏祠堂多年。2008年,澧縣舊城改造,崔氏祠堂拆除時,將其石質門套遷移至蔣翊武曾經就讀過的澧州高等小學堂(現(xiàn)澧縣一中)。2011年,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際,澧縣一中1980屆高67班及1992屆高中部校友捐資,就遺存門套擇地興建翊武門,以紀念蔣翊武。
津市市翊武中學
津市市翊武中學。
學校坐落于津市市渡口鎮(zhèn)的東山上,成立于抗戰(zhàn)最艱難時期的1943年,由歸國華僑、湘鄂教育視察專員許和鈞先生遵循辛亥革命先驅、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遺愿所辦。1951年初,學校易名為省立翊武中學。1983年,更名為澧縣翊武中學。1985年因行政區(qū)域調整,學校改稱津市市翊武中學。2016年,學校被定為湖南省愛國主義基地。
澧縣翊武劇院
澧縣翊武劇院。
1985年9月9日,湖南省政協(xié)、澧縣政協(xié)在澧縣縣城澧陽鎮(zhèn)影劇院聯(lián)合舉行紀念蔣翊武誕辰100周年大會。會后,中共澧縣縣委、縣政府同意縣政協(xié)的建議,將澧縣影劇院命名為“翊武影劇院”,以示永恒紀念。2012年,澧縣荊河劇團和澧縣翊武影劇院合并,更名為翊武劇院。該劇院是澧縣政治、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主要從事戲劇、惠民演出和承接各種大型會議。
澧縣翊武公園
澧縣翊武公園。
2012年,澧縣開展系列活動紀念蔣翊武。將縣城西區(qū)原墨池公園易名為翊武公園,并在其中新增翊武臺,該公園總面積190畝,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展現(xiàn)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人們提供一個瞻仰紀念蔣翊武、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場所。
長沙岳麓山翊武亭
長沙岳麓山翊武亭。
岳麓山“翊武亭”位于岳麓山半山腰。1916年,蔣翊武遺骸公葬于岳麓山,家鄉(xiāng)人民為他營造了漢白玉塔墓。而其墓旁的一座“半山亭”,風雨中陪伴烈士尸骨上百年,不少百姓都稱其為“蔣公亭”。上世紀50年代,有人擔心“蔣公”之名會被誤為指蔣介石,便仍舊改叫“半山亭”。為了緬懷先烈,尊重歷史,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時,湖南省人民政府發(fā)文(湘政函[2011]21號)將蔣翊武墓旁的“半山亭”更名為“翊武亭”,并被確定為第九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桂林翊武路
桂林市翊武路。資料圖
桂林翊武路,南起榕湖北路,向北一直繞過鸚鵡山,向東至中山北路,全長約2.6公里。翊武路命名和蔣翊武有密切的關系。1913年,蔣翊武在桂林被捕,并于同年9月9日被殺害于麗澤門外。
桂林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
桂林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
蔣翊武就義處紀念碑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桂林市區(qū)翊武路南段東側。紀念碑由青石砌筑,碑座為3層踏階,每層邊長2.75米,高0.8米,碑身為四方形椎柱體,通高4米。2012年6月12日,紀念碑向西移了20米,從東側“搬”到西側。在紀念碑周邊修建了蔣翊武紀念園。
紀念碑正面刻孫中山手書:“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落款為“孫文敬題”。兩側及背面由胡漢民先生撰寫的碑文:“蔣公翊武,澧縣人,篤志革命。辛亥武昌發(fā)難,以公功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卻強敵,事定即引去。當?shù)厉缫怨倬舨皇堋9锍笥懺瑢⒂惺掠诠,至全州為賊將所得,賊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麗澤門外。今年冬,大總統(tǒng)督師桂林,念公勛烈,特為公立碑。而命漢民書公事略,以昭來者。公之死事與瞿、張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義之志則一也。中華民國十年十二月胡漢民謹記!北某手旒t色,行書字體,莊嚴而肅穆。
這是孫中山1921年北伐途經桂林時,追念蔣的革命功績,親往就義處憑吊,“特為公立碑”,并指示胡漢民“書公事略”。孫中山題詞落款中一個“敬”字,飽含真情。據(jù)查證:“孫中山在對眾多革命烈士的封號中,惟有蔣翊武享受‘開國元勛’的殊榮!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