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株洲18歲伢子赴朝參戰(zhàn) 將湘潭戰(zhàn)友遺物帶回老家
人物檔案
鄒光啟,男,漢族,中共黨員,1932年3月出生。1950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參加了五次戰(zhàn)役,因戰(zhàn)負傷評為六級傷殘軍人,多次榮獲“五好戰(zhàn)士”“好排長”“好黨員”等稱號,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我今年88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幾天幾夜講不完!编u光啟頭發(fā)花白,戴著助聽器,眼睛有點看不清,但精神矍鑠。聽說要拍照,他立即要老伴給他換了一身軍裝。
軍裝上,多枚紀念章、表彰勛章在燈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1949年,鄒光啟背井離鄉(xiāng),和一些同鄉(xiāng)前往廣西謀生存。這一年,他報名加入了解放軍,被編入39軍115師。身高一米七的鄒光啟非常帥氣,被安排在政治部宣傳隊。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這年7月21日,鄒光啟和戰(zhàn)友們坐著悶罐車出發(fā),奔赴朝鮮參戰(zhàn)。鄒光啟記得,當時正值酷暑,悶罐車一點不透氣,中途悶罐車會停留,讓戰(zhàn)士們下車呼吸新鮮空氣,活動一下手腳。8天后,大家坐著悶罐車來到湖北漢口。在這里聽取了政治報告,領取了干糧,稍作休息后繼續(xù)北上。1950年10月,時任39軍115師343團3營九連副排長的鄒光啟跟著大部隊跨過鴨綠江。鄒光啟說,雄赳赳、氣昂昂講的是精氣神。當時擔心以美國為首的敵人發(fā)現,襲擊我軍,所有戰(zhàn)士都是白天隱蔽,晚上全速前進。到達朝鮮后,鄒光啟跟著部隊參加多次戰(zhàn)斗。鄒光啟是通信兵,每場戰(zhàn)斗或者前進時,他需要來回遞宿營報告、偵查報告等紙條。一次戰(zhàn)斗期間,他冒著大雪,將前方的宿營報告送到作戰(zhàn)指揮師,獨自一個人背著槍,借著大雪白光,頂著刺骨寒風摸黑前行,整整走了3個多小時,周邊時不時傳來槍炮聲,“真有點怕,那時才18歲。”上戰(zhàn)場前,有一道紀律: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哭叫。
鄒光啟在一次執(zhí)行潛伏任務中,被炮彈炸傷,為避免敵人發(fā)現,他咬牙強忍劇痛,直至痛暈過去。1952年1月,鄒光啟所在的連部擔負陣地防御,守衛(wèi)在老禿山。老禿山是通往漢城的要塞,被稱為漢城的一道“大門”。這里原本有茂密的山林,由于美軍飛機大炮不斷狂轟濫炸,所有的樹木雜草蕩然無存,巨石被炸粉碎,土地幾乎被翻了一遍,整座山被削矮1米多,俗稱“老禿山”。老禿山與美軍所防守的高地對峙,中間有塊約300米寬的開闊地,晴天可以觀察到敵人的活動。敵人則會進行無規(guī)則炮擊和槍擊,防止我軍靠近。1952年1月11日,鄒光啟和另外5名戰(zhàn)士組成小分隊,靠近敵方陣地執(zhí)行潛伏任務,防止敵人夜間突然襲擊。1月12日凌晨3時左右,他們離敵方陣地只有100米左右。鄒光啟走出隱蔽處觀察時,敵軍的又一輪盲射開始了。槍林彈雨中,鄒光啟的左大腿被流彈擊中,鮮血流了出來。鄒光啟說,當時感覺左腿處一股熱流涌出,意識到中彈了,腦海閃過兩個想法!耙皇俏业淖鎳约核涝趹(zhàn)場上就不能繼續(xù)戰(zhàn)斗了;二是自己的父母!鄒光啟說,意識清醒時,雖然疼痛難忍,但不能喊疼,叫喊就會暴露目標。長達數小時潛伏中,鄒光啟只能咬緊牙關,強忍劇痛,雙手緊緊抓著泥土,最后痛暈在陣地。“戰(zhàn)斗打響后,班長譚俊明為我包扎,戰(zhàn)友們將我背回了營地。”講述此事時,鄒光啟語速明顯慢了下來。他說,自己這條命是戰(zhàn)友們給的,戰(zhàn)斗打響后,他躺在擔架上,戰(zhàn)友們輪流抬,每隔一段距離換一批戰(zhàn)士抬。
鄒光啟老人腿上留有被炮彈炸傷的傷痕
采訪中,鄒光啟挽起褲腳,左腿上的傷疤顯示,當時炮彈碎片刺穿了他的左腿大腿部,留下了一個雞蛋大小的彈孔。同時,身上多處被彈片擊中。
現如今,鄒光啟的腿部,還有一些微小彈片沒有取出,以致到醫(yī)院做CT或核磁共振時,機器會發(fā)出滴滴的報警聲。“對于執(zhí)行這個任務,我們都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同時也作了犧牲的準備,從來沒有后悔過!编u光啟放緩了語速。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自己一些戰(zhàn)友,年紀輕輕犧牲在戰(zhàn)場,再也沒有回到爸爸媽媽的身邊。當年,他和一名來自湘潭的戰(zhàn)友互留信物,互留各自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雙方約定:“誰要是戰(zhàn)死了,對方就把這些東西帶回老家,代替對方看望‘咱爸咱媽’!鄒光啟的這名戰(zhàn)友叫朱平友,比他大兩歲。從朝鮮回國后,鄒光啟將遺物交到了朱平友的家人手中,并捐出了自己所有的財物。1951年12月,鄒光啟所在部隊和美國軍隊處于對峙階段。敵方不時有飛機轟炸,掃射。
往往一陣掃射之后,敵軍又會派飛機進行喊話,打心理戰(zhàn)。當時,鄒光啟帶一個班,前往離敵方300米左右的陣地加固工事。炊事班一天送兩餐飯,有時候只有一餐,沒有飯吃的時候,吃點干糧充饑,喝涼水解渴,或者抓一把雪放在口里。1952年元旦前夕,連部通訊員滿臉笑容地跑來,用廣西口音說道:“祖國人民來信了!”鄒光啟說,17歲的他和父親道別后,他給家里寫過信,但因為作戰(zhàn)地方無定所,從未收到回信。收到這封父親從攸縣寄來的信后,鄒光啟馬上拆開。這是一封父親請人代筆的家書:我當上縣農業(yè)生產勞動隊模范,我決定明年搞好互助組生產,增產糧食,全力支援志愿軍打勝仗。你在前方要努力殺敵,莫落后……信的背面寫著:春崽(鄒光啟乳名),我好想你啊,家里的人都想你,早點打完勝仗回來。鄒光啟說,信里有一張父親的照片。這也是父親照的第一張照片,目的是為了讓兒子看看自己。
1979年12月,鄒光啟轉業(yè)至湖南省酒埠江水電站工作,直至退休。
200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50周年之際,鄒光啟受到邀請,和一批老志愿軍戰(zhàn)士重返朝鮮,再度參觀了自己浴血戰(zhàn)斗過的地方,祭奠戰(zhàn)友。鄒光啟說,他是株洲晚報的老讀者,從創(chuàng)刊號到現在,每期報紙都存了,“現在眼睛不行了,看不清字了,老伴讀給我聽!2017年,85歲的鄒光啟和老伴做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器官。在兩人提供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表》上,鄒光啟和老伴尹愛梅分別在自己的表上簽了字,按了手印。上面寫著,自愿捐贈角膜、眼球等。81歲的尹愛梅說,她最初是拒絕的,兒女們也反對,總覺該落葉歸根、入土為安。不過,最終聽從了老伴“教導”,“我也是一名有著46年黨齡的老黨員!鄒光啟說,他是一名老黨員,這條命也是國家和戰(zhàn)友們給的。無論是當年在朝鮮戰(zhàn)場上,還是和平年代,總想著為國家做點事,哪怕是一點點,“我的一生要獻給黨和國家,生前打仗保家衛(wèi)國,死后捐贈遺體,希望能夠為祖國醫(yī)療事業(yè)做點貢獻。”
發(fā)表評論
相關文章
精品導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