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搽藥、換尿褲
時間精確到每分鐘
你買的藥吃了會不會血糖升高?昨晚老媽又開始起床尿尿,一晚上5-7次,害怕。落款:三姐 老媽又水淹金山了,床濕得一塌糊涂,我們把所有濕的都洗了,床單下有一塊布,你下午回來鋪好……落款:四妹
在四川綿陽一套不大的房子里
6位兄妹輪流照顧著92歲的老母親
并寫下媽媽每天的飲食起居
16年來,已有30多萬字
這46本厚厚的護理日記
記錄著媽媽的身體變化
更記錄著一個家庭的孝與愛
這群老人是六兄妹,最老的已古稀,最小的也已60。
老母親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多種疾病,幾年前又診斷出老年癡呆。6位子女開始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吃飯、喂藥、測血糖、打胰島素……
吃飯、搽藥、換尿褲
時間精確到每分鐘
27日下午2時許,涪城區(qū)安昌路的一個家屬區(qū)內(nèi),70余平方米的老房子中,干凈而整潔。
陳玉香老人坐在輪椅上,幺女鄧秀蓉陪在身旁,兩人手握手悄聲說話。
三妹鄧國慶戴著老花眼鏡,在一個寫著“病理日記”的筆記本上記錄著老母親剛剛吃藥的時間。
筆記本上,每天都詳細記錄著陳玉香老人的護理時間、用藥時間等。
3月27日:
7:47血壓 119/65;
8:08 血糖 6.3;
8:15 吃飯;
8:40 酮酸片2片(一天三次);
9:45 藥用炭3片……
3月26日:
6:00 換尿褲一次(屎);
7:44 血壓116/57;
8:00 洗屁屁、搽藥;
8:03 空腹打胰島素8個單位;
9:30 藿香正氣丸一袋 (一天兩次)等等……
鄧國慶告訴記者,老人年紀大了,已經(jīng)大小便失禁,隨時需要更換老人尿不濕,他們記錄著每次更換的時間,方便記住下一次更換的時間。
對于用藥,同樣不能忘記,因為每種藥吃的時間和用量不一樣,記錄著每種藥吃的時間,可以知道下一次該什么時間吃,大家都不會弄錯。
“老媽水淹金山了,
你下午回來鋪好”
記錄完當天上午和中午的情況,已經(jīng)從頭天晚上開始守候的鄧國慶和鄧秀蓉準備回家休息一會兒。即將來接班的,是68歲的大哥鄧開廣和大嫂陳信蘭。
鄧國慶拿起另外一個筆記本,在上面寫到:哥哥,今天早上媽媽沒有起床,中午吃飯后把心臟病藥、降壓藥吃了,半小時后吃“益血生”(三姐)”。
與前面的筆記本不同,這個本子的封面上寫著“雜事本”三個字,里面的內(nèi)容,大部分是照顧的人離開前,交代下一位接班的兄妹需要注意的事項。
“你買的藥吃了會不會血糖升高?昨晚老媽又開始起床尿尿,一晚上5-7次,吃得少還尿得多。害怕……(三姐)”
“老媽又水淹金山了,床濕得一塌糊涂,我們把所有濕的都洗了,床單下有一塊布,你下午回來鋪好……(四妹)”
“老媽有咳痰,媽說她吐不出來,一咳就有痰,要吃化痰的藥,不知道是不是上次陳姐給的香腸吃遭了還是感冒引起的,要吃點活咳化痰的藥才行。(三姐)”
“以前我和幺妹每人守一晚,但隨著年齡的增加,現(xiàn)在不行了,我們晚上兩個人一起守。”
鄧國慶說,到大哥們接班,他們就回家休息一會兒,“現(xiàn)在每天也要寫一些注意事項,提醒接班的人!
做統(tǒng)計工作的女兒
“發(fā)明”護理日記
92歲的陳玉香老人,有6名子女,大女兒已經(jīng)72歲,二女兒70歲,大兒子鄧開廣68歲,二兒子鄧開明65歲,三女兒鄧國慶62歲,幺女鄧秀蓉60歲。
2002年,陳玉香的老伴兒去世,也就是從那時起,陳玉香的身體每況愈下,身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多種疾病,幾年前又被阿爾茨海默癥纏上。幸運的是,6個子女24小時輪流值班照料。
鄧國慶是做統(tǒng)計工作的,因擔心換班時忘記提醒接班的人,鄧國慶想到了用筆記本每天記錄。
媽媽現(xiàn)在住的地方,在大兒子鄧開廣家的對面,兩套房屋同一層樓。以前,6兄妹每天輪流來照顧,因為其他哥哥、姐姐年齡較大,鄧國慶和鄧秀蓉就每晚輪流守夜。
后來,媽媽不能行走,徹底臥床了。鄧國慶和鄧秀蓉兩姐妹年齡也慢慢變老。體力不夠,兩人就一起守夜。為此,她們專門買了兩張行軍床,每晚分睡在老人的一側(cè)和床尾。
打胰島素、測血糖
兄妹6人都學(xué)會準確使用
28日早上6時許,鄧國慶和鄧秀蓉起床了,她們先將床收拾好,然后開始燒開水,并為媽媽涼一杯。十余年來,她們從不讓老人喝隔夜水。
客廳的墻上,貼著手繪的圖文手腕電子血壓計正確姿勢、家人聯(lián)系表和高血壓的血壓值范圍。
在打胰島素前,鄧秀蓉拿著儀器在手中不停旋轉(zhuǎn),還口中數(shù)數(shù)。數(shù)到36時,停了下來,開始給母親打針。
“這樣的操作方法是醫(yī)生教我們的,我們兄妹都會測血壓、測血糖、打胰島素,我們都可以算得上半個護士了。”鄧秀蓉笑著說。
吃飯喂藥不容易
唱歌跳舞像哄小孩
“媽媽,起床了,雞都叫了,乖,快起來了!”鄧秀蓉小聲在陳玉香耳旁說道?赡苁菦]睡醒,老人比較抗拒,還發(fā)起脾氣。一邊喊著“走開”,一邊伸手來推。
這招不見效,旁邊的鄧國慶唱起兒歌,“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快點開開,我要進來……”聽到歌曲,老人慢慢睜開了眼睛。
看著媽媽睜眼了,62歲的鄧國慶一邊唱著歌,一邊做兔子耳朵,蹦跳著來到了床旁。一直到把歌唱完,老人才露出笑容,伸出雙手。隨后,兩姐妹合力給老人穿戴好,扶到輪椅上。
5點半,哥哥鄧開廣端來專門為老人做的飯,加了點芝麻油,一勺一勺慢慢喂。每喂一勺飯,鄧開廣先輕輕吹一下,然后再慢慢喂進嘴。喂了幾勺后,老人用手推開了。
“乖,把嘴巴張開,我們再吃一勺就不吃了!”“啊,把嘴巴張開,我看還有沒有?”“還有一點點,來,再吃一點,免得肚肚餓……”
喂飯像哄小孩,飯后的喂藥,也一樣。
艱難年代只喝米湯
媽媽為我們吃了很多苦
2002年開始,鄧國慶六兄妹就在家輪番照料老母親。這十多年,他們幾乎沒有出過遠門,甚至連綿陽近幾年開發(fā)的大型樓盤,他們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在鄧秀蓉看來,他們兄妹6人十余年來都能不離不棄的照顧母親,更是一種反哺。
“那個年代,生活很緊張,家里煮的稀飯,母親總是把米給我們吃,自己就喝點米湯,從來就沒吃飽過!编囬_廣說,家里的早中晚飯、洗衣服等家務(wù)活,母親也一手包攬。
身邊有很多人問他們,怎么不給媽媽請個保姆,或者送到敬老院去。鄧國慶表示,大家都有各自的家庭,但是伴侶和子女都能理解,最主要是媽媽每天能見到子女,心中都會高興很多。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
多留一點時間陪陪他們,
他們在,家就在
……
為孝順的6兄妹點贊!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