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百家姓排名:16
新百家姓排名:6
轉(zhuǎn)自楊姓是當今中國大陸第六大姓,人口眾多,分布廣泛,在臺灣排名第十
楊姓譜牒修撰的歷史相當悠久。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后世。《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提到數(shù)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端鍟(jīng)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并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shù)不少。元末戰(zhàn)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采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后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fā)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圣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lián)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后,因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xù)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別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xiāng)同姓寄去生平業(yè)績,以便輯人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tǒng)的功能已相當?shù)?lián)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fā)展鄉(xiāng)里經(jīng)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xiāng)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托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xiāng)的驕傲之情。家譜修好后,要定期續(xù)修,一則續(xù)上后出子孫,二則根據(jù)家族內(nèi)部調(diào)節(jié)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guī)。續(xù)修家譜,并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diào)整族內(nèi)關(guān)系的需要。家譜保存族譜印好后,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nèi),各版片之間用紙?zhí)赂簦悦鈸p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jīng)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注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凡逢歲時祭祀,各家?guī)显,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fā)現(xiàn)有鼠嚙、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xiàn)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并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nèi),以充日后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qū)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guī)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家譜的內(nèi)容體例根據(jù)現(xiàn)存的楊氏家譜來看,主要包括: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xù)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zhí)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fā)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后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zhuǎn)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后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guān)系。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后代子孫。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準則。9.祠規(guī),記述本族祭祀的規(guī)矩。10.祠堂,記載墳墓、義莊等財產(chǎn)情況。
楊玉環(huán) (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楊太真,是唐玄宗的貴妃,又稱楊貴妃。她體態(tài)豐腴,肌膚細嫩,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給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為妃,后因為美貌被唐玄宗召進宮中,封為貴妃,深受寵愛。楊氏一家因此而顯貴,堂兄楊國忠操縱朝政,敗壞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兵士嘩變,楊貴妃被迫自縊而死。
楊利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大學文化,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大校軍銜。他是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航天員。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后因得罪曹操而被殺。
楊堅:馮翊(今陜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時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殺周靜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勵精圖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滅陳,結(jié)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囊莩蓿惫美,慘酷猜忌,遠征高麗,開鑿運河,賦役繁苛,終激亂敗國,為宇文化及弒于江都。謚煬。
楊 炯:華州華陰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初唐四杰”。于顯慶四年(659年)舉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yè)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年)秋后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于官。世稱楊盈川!杜f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明萬歷中童□搜輯匯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張燮重輯為13卷。其詩尤以描寫軍事題材的邊塞詩影響最大,有《楊炯集》傳世。
楊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廬州合肥人。少為群盜,占據(jù)廬州,唐昭宗拜為淮南節(jié)度使,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稱帝,追尊為太祖武皇帝。
楊業(yè) :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漢,驍勇善戰(zhàn),賜姓劉,名繼業(yè)。北漢亡,歸宋,刺代州,積功遷云州觀察使,后潘美以忠武軍節(jié)度使北征,業(yè)副之,連拔應、寰、朔各州。會契丹國母蕭氏率眾南下,復陷寰州,業(yè)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逼業(yè)赴敵,既戰(zhàn)而敗,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楊氏幾代楊延昭, 楊文廣一直為北宋王朝捍衛(wèi)疆土,楊家將的忠勇事為后人傳誦。
楊延昭: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yè)之子,久經(jīng)沙場,智勇兼?zhèn)洌朗剡呹P(guān)20余年,因操勞過度,57歲時死于軍前。
楊秀清 (?~1856):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quán)勢頗盛,故世并稱洪楊,后為韋昌輝所殺。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變法人士。字漪村或儀村,山西聞喜人。光緒進士,精通中西數(shù)學。授刑部主事,累遷郎中,后授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1898年3月,與宋伯魯?shù)仍诒本┏闪㈥P(guān)學會,又列名保國會。6月上疏請定國是,彈劾禮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許應騤阻撓新政事。維新派湖南巡撫陳寶箴被人脅制時,他上疏辯護。戊戌政變中,不避艱危,援引古義,請慈禧撤簾歸政,遂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楊漪村侍御奏稿》、《虛聲堂詩抄》、《聞喜縣新志》。其獄中詩為世人所傳誦。
楊振寧 (1922~):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畢業(yè),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尚昆 前中國國家主席。
楊一辰 山東金鄉(xiāng)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新中國建立后,任中共廣州市委第二書記,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組織部部長、第一書記,國務院農(nóng)產(chǎn)品采購部部長、城市服務部部長、第二商業(yè)部部長,商業(yè)部部長,1958年5月,被增選為中共八屆中央候補委員,是年冬,任青海省商業(yè)廳廳長。1961年1月,任河北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等職!拔幕蟾锩敝性馑娜藥推群Ρ魂P(guān)押。1980年1月,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徹底平反。隨后任河南省副省長,是年因病去世。
楊廣威 廣東茂名人,
地望分布:河南弘農(nóng)郡,甘肅天水郡,河南河內(nèi)郡。
1、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jù)《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苯⒘藯顕。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 兒子燮繼位后,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 (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僑之孫突食采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 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人稱楊石,又叫楊食我。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 ,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楊姓一開始在陜西,河南一帶發(fā)展,從西晉末年開始遷入福建,并于元朝遷入廣東。楊姓的主要聚居地有:華陰,修武,河內(nèi), 扶風,梅縣等。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 分支)后,賜當?shù)厣贁?shù)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后改姓楊!侗 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后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施行漢化, 據(jù)《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后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給他。并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 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后,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 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 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6、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jù)《晉書》云 ; 氐有楊氏,世居仇池 ( 甘肅仇池山 )。
7、出自「揚」姓。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