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3月23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逝世 v1939年3月23日奧地利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逝世。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維亞的弗賴堡一個猶太資產(chǎn)階級家庭。幼年隨家遷居維也納。1873年進維也納大學學醫(yī)。 1882-1885年任維也納醫(yī)院助理醫(yī)師, 開始研究精神病學。1885年短期赴巴黎學神經(jīng)學。回國后任維也納大學特聘講師。 1895年,與醫(yī)生布魯耶爾合作發(fā)表了《關于歇斯底里癥的研究》后,創(chuàng)作漸趨旺盛。1902年,弗洛伊德任維也納大學客籍教授,并組織“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組”,后發(fā)展成“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1900年,弗洛伊德發(fā)表了《釋夢》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奠基作。 弗洛伊德在《釋夢》中指出,從個人外在的表情和行為可以看出他內(nèi)在的情緒動向和思想法則。因此,他提出:可以通過科學的眼光來了解人性的奧秘。在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中,弗洛伊德還提出了人性的兩重性觀點。他認為,在人的身上有著兩股相對立的情緒,即攻擊性和服從性,它既可能發(fā)展成建設性的正面情緒,又可能成為破壞性的消極情緒。 1906年,其學說得到國際承認。1936年,弗洛伊德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 弗洛伊德一生寫有大量著作,重要的有《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病理學》、《關于性欲理論的三篇論文》、《精神分析論》、《在快樂原則之外》、《群眾心理學和自我分析》、《自我和伊特》、《恐懼》等,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但在論述心理學、一般生物學和社會歷史的現(xiàn)象時,他把人的需要生物化,將人的一切活動看成是本能表現(xiàn),從而使其學說具有反科學的因素。 1938年法西斯德國吞并奧地利后,弗洛伊德流亡英國,于1939年3月23日死于癌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