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集中了100萬軍隊,200架飛機,向各紅色根據地發(fā)動第五次軍事“圍剿”。 此次用于進攻中央蘇區(qū)的兵力達50萬,這些兵力分成四路:北路以顧祝同為總指揮,以陳誠兼任前敵總指揮。指揮約22個師又兩個旅:是為蔣軍“圍剿”的主力;西路以何鍵為總指揮,指揮約14個師又一個旅;南路以陳濟棠為總指揮,指揮約14個師又兩個旅;東路以蔣鼎文為總指揮。蔣介石鑒于前四次軍事“圍剿”的失敗,改變了“長驅直入”的作戰(zhàn)方法。采取“步步為營、堡壘推進”,企圖逐步緊縮蘇區(qū),消耗紅軍有生力量,最后尋求紅軍主力決戰(zhàn),以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當日,國民黨北路軍的4個師向中央蘇區(qū)的戰(zhàn)略要地黎川進攻,宣告了第五次“圍剿”的開始。 這時,臨時中央已搬到蘇區(qū)中央根據地并對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和極端錯誤的戰(zhàn)略,已在紅軍中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反“圍剿”開始時,敵軍占領黎川,“左”傾冒險主義者先實行軍事冒險主義,令紅軍攻打黎川以北硝石、資溪橋等白區(qū)敵之堅固陣地,屢戰(zhàn)不克;后又被敵軍優(yōu)勢所嚇倒,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義,令紅軍處處設防,不敢主動誘敵深入,聚而殲之。蔣介石鎮(zhèn)壓福建事變后,隨即調主力進擊廣昌。“左”傾冒險主義者主張以堡壘對堡壘,未能取勝,1934年4月丟失廣昌。爾后,主張分兵6路,全線抵御,與敵拼消耗,使自己陷于被動。 經一年苦戰(zhàn),紅軍未能打破敵人“圍剿”。“左”傾冒險主義者又變成逃跑主義,于1934年10月倉促決定中央領導機關及紅軍主力撤出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進行戰(zhàn)略大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