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大門口
虎丘山風景區(qū)是著名的風景區(qū),位于蘇州城外一座僅30余米高的小山丘上,素以“吳中第一名勝”而著稱。已有二千五百年悠久歷史,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使虎丘成為旅游者到蘇州必游之地。
1998年,虎丘以其整潔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井然有序的管理和優(yōu)良的服務 ,被評為十處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之一。2002年,蘇州市虎丘山風景區(qū)日前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此前,風山景區(qū)已獲“全國十大文明示范風景區(qū)”和國家旅游局確認的高等級“AAAA”景區(qū)等評定,此番通過質量管理體系和環(huán)境管理體系的國際認證,標志著該景區(qū)百尺竿頭再上層樓,將從科學化過細管理和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優(yōu)化質量刷新形象。
虎丘,原名海涌山,據(jù)《史記》載吳王闔閭葬于此,傳說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晉代建有虎丘寺,唐改稱武丘報恩寺,宋為云巖禪寺,清為虎阜禪寺;⑶鹫嫉仉m僅三百余畝,山高僅三十多米但卻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風范,絕巖聳壑,氣象萬千,并有三絕九宜十八景之勝。最為著名的是云巖寺塔和劍池:高聳入云的云巖寺塔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世界第二斜塔,古樸雄奇,早已成為古老蘇州的象征;劍池幽奇神秘,埋有吳王闔閭墓葬的千古之謎以及神鵝易字的美麗傳說,風鶴云泉,令人留連忘返。
位于虎丘西麓的萬景山莊匯集蘇派盆景之精華,借山光塔影,恬美如畫;虎丘后山植被茂密,林木豐富,形成了宜人的綠島小氣候,成為鳥類爭相棲息的樂園,每至秋日,有萬千蒼鷺繞塔盤旋,蔚為壯觀,成為一絕。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重要的集會場所,根據(jù),“三市三節(jié)”的歷史,景區(qū)創(chuàng)新推出了春季的藝術花會,展現(xiàn)了牡丹、郁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一大批名貴花卉的迷人風姿,具有較高的藝術品味;與花會相印成趣的是民俗風情濃郁的金秋廟會,再現(xiàn)了山塘出會的盛況,展演了南北交融的民間藝術節(jié)目,深得游客喜愛,如今,一年兩會已成為著名的特色旅游項目,是蘇州的旅游熱點。
虎丘以其獨特的魅力,向人們展現(xiàn)了一幅人文資源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融山水、歷史于一身的秀美畫卷,是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并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山上古樹參天,千年古塔隱逸在深山叢中。前百年來,虎丘勝跡名冠吳中。宋代詩人蘇軾曾說:“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惫湃嗽谠u價虎丘的特色時,曾提出“九宜”之說,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煙、宜春曉、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陽。
虎丘高34.3米,面積18.8公頃,四周環(huán)水,山境幽奇。入虎丘,過海涌橋,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斷梁殿、憨憨泉、試劍石、枕頭石、真娘墓、千人石、劍池、第三泉、孫武亭、望蘇臺等著名的虎丘十八景,每一勝景古跡都有引人入勝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之地。因入葬時把其生前喜愛的“扁渚”、“魚腸”等金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墓里,是為劍池。篆文“劍池”二字傳為王羲之所書。池深約6米,終年不干,清澈見底,可以汲飲。
十八景首推山頂“云巖寺塔”,俗稱虎丘塔,是馳名中外的宋代古塔。始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塔七級八面,內(nèi)外兩層枋柱半拱,磚身木檐,是10世紀長江流域磚塔的代表作。由于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故頂部的木檐均遭毀壞,現(xiàn)塔身高47.5米。1956年在塔內(nèi)發(fā)現(xiàn)大量文物,其中有越窯蓮花石龜?shù)群币姷乃囆g珍品。現(xiàn)在看到的虎丘塔已是座斜塔,由于地基的原因,塔身于400年前開始向西北方向傾斜。拒初步測量,塔頂部中心距塔中心垂直線已達2.34米,斜度為2.48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