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位于蘇州閶門外,原是明嘉靖年間太仆寺卿徐泰時的東園。園巾假山為疊石名家周秉忠(時臣)所作。清嘉慶年間,劉恕以故園改筑,名寒碧山莊,又稱劉園。園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為奇觀。咸寧年間,蘇州諸園頗多毀損,而此園獨(dú)存。光緒初年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園。留園三絕是: 冠云峰、楠木殿、魚化石。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與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齊名,為全國“四大名園”。1997 年列入“ 世界遺產(chǎn) 名錄”。
現(xiàn)全園占地約50畝,大致可分中、東、西、北叫個景區(qū)。其間以曲廊相連。迂回連綿,達(dá)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中部是原來寒碧山莊的基址.中辟廣池,西、北為山.東、南為建筑。假山以土為主,疊以黃石,氣勢渾厚。山上古木參天,顯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氣氛。山曲之間水澗蜿蜒,仿佛池水之源。池南涵碧山房、明瑟樓是故園的上體建筑,樓閣如前艙。敞廳如中艙。形如畫舫。樓閣東側(cè)有綠蔭軒,小巧雅致,臨水掛落與欄桿之間,涌出一幅山水畫卷。涵碧山房西側(cè)有爬山廊,隨山勢高下起伏,連接山頂聞木樨香軒。山上遍植桂花,每至秋日,香氣浮動,沁人心脾。此處山高氣爽,環(huán)顧四周,滿同景色盡收眼底。池中小蓬萊島浮現(xiàn)十碧波之上。池東濠濮亭、曲溪樓、西樓、清風(fēng)池館掩映于山水林木之間,進(jìn)退起伏。錯落有致。池北山石兀立,澗壑隱現(xiàn),可亭亢于山岡之上,有凌空欲飛之勢。
東部重門疊戶,庭院深深。院落之間以漏窗、門洞、廊廡溝通穿插,互相對比映襯,成為蘇州園林中院落空間最富變化的建筑群。土廳五峰仙館俗稱楠木廳,廳內(nèi)裝修精美,陳設(shè)典雅。其西,有鶴所、石林小院、揖峰軒、還我讀書處等院落,竹石倚墻,芭蕉映窗,滿目詩情畫意。林泉耆碩之館為鴛鴦廳,中間以雕鏤剔透的圓洞落地罩分隔,廳內(nèi)陳設(shè)古雅。廳北矗立著著名的留園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冠云峰高6.5米,玲瓏剔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系江南園林巾最高大的一塊湖石。峰石之前為浣云沼,周圍建有冠云樓、冠云亭、冠云臺、佇云庵等.均為賞石之所。
西部以假山為主,土石相間,渾然天成。山上楓樹郁然成林,盛夏綠蔭蔽口,深秋紅霞似錦。至樂亭、舒嘯亭隱現(xiàn)于林木之中。臀高望遠(yuǎn),可借西郊名勝之景。山左云墻如游龍起伏。山前曲溪宛轉(zhuǎn),流水淙淙。東麓有水閣“活潑潑地”。橫臥于溪澗之卜,令人有水流不盡之感。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廢毀,現(xiàn)廣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處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為盆景園,花木繁盛,猶存田園之趣。
留園以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的豐間劉比。獨(dú)具風(fēng)采的石峰景觀,成為江南園林藝術(shù)的杰出典范。據(jù) 《地方志》 記載 留園在閶門外留園路79號。南臨留園路,北至半邊街,東鄰市汽車運(yùn)輸公司,西接繡花弄;▓@面積近30畝,內(nèi)水面1.96畝。園始建于明中葉徐氏。嘉靖時曾任尚寶卿的徐履祥號稱富甲三吳.舊江西會館、陶家池,花步十房莊、六房莊、桃花墩等處皆其宅基。其子徐泰時曾官大仆寺少卿。萬歷二十一年(1593),秦時罷官歸里后。“益治園曰,親聲妓,里有善壘奇石者,令壘為片云奇峰。雜蒔花竹'(范允臨:《輸寥館集》),后人稱東園(西園在今戒幢律寺址),晚清園東北尚有東園弄。袁宏道于萬歷二十四年作《園亭記略》,盛贊其宏麗軒舉,內(nèi)一石屏為周時臣所堆,高3丈,闊可30丈,如一幅山水橫披畫,無斷續(xù)痕跡。又有“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堂名后樂,江盈科作《后樂堂記》。后衰敗,清初一度廢為踹布坊,由布商所雇踏布者居住。園改為民居,一峰獨(dú)存,其余不可復(fù)識。宅西北園相傳重建于陳氏,因?qū)乙字鞫軌,尚余嘉樹平池。乾隆末,東山劉恕(后曾署廣西右江道)得而擴(kuò)建。自云:“拮據(jù)五年,粗有就緒,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莊”(見留園內(nèi)殘碑)。所在地名花步里,故又稱花步小筑。劉恕性嗜花石,聚奇石十二峰(或云部分自東山原王鏊園中得來)。又喜書法名畫,集古今石刻環(huán)置壁間,即今留園法帖,以明中葉刻二王帖與清嘉慶刻宋賢帖65種最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