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梵語稱之為“濕婆(印度一種神的名字)的天堂”,藏語意為“神靈之山”,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臺,平臺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臺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槽。岡仁波齊峰經(jīng)常被白云繚繞,很難目睹其真容,峰頂終年積雪,威凜萬峰之上,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 岡仁波齊峰被稱為神山,可見其地位是世界性的,苯教便發(fā)源于此,每年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qū)的朝圣隊伍們絡繹不絕,更體現(xiàn)出此峰的神圣意味。由于多種原因,至今仍是一座無人問津的處女峰。為了表示尊敬,多數(shù)來到神山的游客都會轉山。 山峰概況在西藏普蘭縣境內,有兩個水系相通,間隔僅3公里的高原湖泊;東面較大的是瑪旁雍錯,西面較小的是拉昂錯。在湖泊的南北是兩座著名的山峰:北面是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米,位于東經(jīng)81.3度,北緯3l度,南面是喜馬拉雅山西段的納木那尼峰,海拔7694米,位于東經(jīng)8l.3度,北緯30.4度,兩峰相距約l00公里。岡仁波齊峰的腰部是較大的淡紅色平臺,平臺邊緣被冰雪侵蝕,風化嚴重,呈犬牙狀,平臺之上有一圈凹進去的溝漕。其峰頂宛若皇冠晶瑩奪目,遠遠望去卻僅見一個渾圓的山頂。
朝圣者的蹤跡世界上大多數(shù)宗教都有一共同特色--朝圣。帶著強烈而巨大的心愿,沿著一條相對固定、充滿神跡啟示的圣路,向一個公認的圣地進發(fā),這便是朝圣之舉。朝圣由來已久。在自然環(huán)境險絕卓著的西藏,朝圣尤其顯得精誠執(zhí)著。篤信佛教的藏族人堅信:朝圣能盡滌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無窮的功德,并最終脫出輪回,榮登極樂。因此,總是有數(shù)不盡的藏族人,以獨有的磕長頭方式俯仰于天地之間,向強磁場般的圣地跋涉。沒有血肉之軀,便無朝圣之舉,沒有風塵仆仆,便無朝圣之途,不歷經(jīng)千辛萬苦并跨越真正的時空,就不會有心靈的虔誠。朝圣對于一個信徒而言,是可以以一生的時間去認真對待的神圣之舉。甚至可以這樣說:超出“苦行”意義之上的朝圣之旅是將個體生命之旅推向極致的唯一途徑!作為神山的岡仁波齊,其地位是世界性的。印度創(chuàng)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往世書》、《岡底斯山海志》等著述中均提及此山。從這些記載推測,人們對于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岡仁波齊神山同時被藏傳佛教、印度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它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fā)源于此。每年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以及我國各大藏區(qū)的朝圣隊伍們,使得這里的神圣意味不斷得以體現(xiàn)并加深。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qū),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等大江大河均發(fā)源于此。在信教者的心目中,這些河流與岡仁波齊有著神圣的關連。據(jù)苯教經(jīng)典描述:從岡仁波齊而下的一條河,注入瑪旁雍湖——不可征服的湖泊。四條大河由此發(fā)源,流向北、南、東、西四方。流向北的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鉆石礦藏豐富,飲此之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如良駒一般強壯;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河之水的人們壯如大象。 相傳,苯、佛相爭的早期,佛教尊者米拉日巴與苯教徒納若本瓊于岡仁波齊斗法時的若干遺跡仍有存留。在這些地方轉一轉并祈禱一番是后世朝圣者不可或缺的功課。 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huán)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huán)山線路。外線總長32公里,徒步需3天功夫,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后再轉內線。每逢藏歷馬年,轉山的朝圣者最多。據(jù)說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藏族傳統(tǒng)生肖觀受漢族相應觀點影響較多,其生肖屬相大小的具體排列也和漢族相一致,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也有作烏鴉的)、狗、豬。(藏歷結合陰陽及五行等學說,在具體年代節(jié)氣等方面和漢地不同,故生肖也略有區(qū)別)屬馬,馬年轉山一圈相當于其他年份轉山13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