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頂風景區(qū)位于石人山南麓(河南省南召縣),距縣城41公里,景區(qū)內奇峰聳立,層巒疊嶂,怪石崢嶸勁松挺拔,瀑流紛飛,森林覆蓋率達98%,著名景點62處。 真武頂景區(qū)風光集“北雄南秀”于一體,主峰五龍峰海拔2108米,高聳的山峰似五條巨龍騰飛天空,報曉峰、駱駝峰、競秀峰、圣母峰神形兼似,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驚嘆。 真武頂景區(qū)的奇山秀水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真武頂海拔2102米,相傳真武大帝早期修道之地,等上峰頂觀賞日出,云蒸霞蔚,尤為壯觀。圣母宮為圣母娘娘修煉講經處,孤峰之巔,石壁圍合,霧氣升騰,神秘莫測。萬畝杜鵑林,花開時紅、白、黃、紫,千姿百態(tài),絢麗多目。 真武頂景區(qū)的門戶是醒獅峰,在登山石階的起點處有二龍?zhí),河水二級疊落,潭水清澈。穿林陰道,拾級而上,至白蛇洞,洞高2米左右,能容數(shù)十人,洞內塑一白衣仙女。由白蛇洞向上,即可望見一瀑布,水量不大,但落差約120米,在風力的作用下?lián)]灑成千條銀絲,故稱銀絲瀑。繼續(xù)前行,即至游龍壁(原稱游蛇瀑),壁高約30米,水流沿石壁縫隙蜿蜒而下,狀如游龍。過游龍壁,便進入萬畝高山杜鵑林,花開時節(jié),漫山遍野,絢爛奪目。繼續(xù)前行,即至東、西鳳凰臺。兩鳳凰臺之間是峽谷,此處可觀云海山色,且有一野生大榆樹伸出的兩個長橫枝構成“仙人橋”。在通往真武頂?shù)耐局羞有競秀峰、三只靴、杜鵑仙宮、黑松林和光石垴等景點,其中光石垴山體高大雄偉,孤峰之上有一光滑的圓石,名風動石,隨風而動,傳說此峰為真武祖師修身練武之地。真武頂下有萬丈石瀑,因石壁的表層形態(tài)酷似流水而得名,石瀑頂上有風洞,名一線天,是一長15米、高6米、最狹處只有50厘米寬的天然洞穴通道。 真武頂位于景區(qū)中心,是石人山的第二主峰,海拔2120米,孤峰突兀,巍峨壯觀,其間有一平臺,舊時建有真武廟,現(xiàn)尚存廟基,據(jù)說這里是真武祖師早年修道之地。真武頂西北方向是石人山最高峰——蛤蟆石,此石位于峰巔,雄峻高大,氣勢恢宏,形態(tài)酷似金蟾,民間俗稱蛤蟆石。金蟾占地50平方米,張口昂首東方,上立“玉皇極頂”碑碣。巖體北側有“三界石”(南召、魯山、嵩縣分界點),號稱“一腳踏三縣”。在三界石的四周,古松密布,鐵杉入云,山風吹拂,松濤陣陣。 從蛤蟆石下山,往東走北面的游路,可到點將臺、玄機谷、真武門、佛手巖、報曉峰、圣母宮、鬼谷城、千丈崖、姐妹峰、回音臺、黑魚鬧海、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地鼓巖、三仙洞等景點。玄機谷俗稱“鬼鳴關”,坡陡路滑,此處因受磁場影響,人們說笑走過后,常會聽到背后有人聲嘀咕,當?shù)厝苏`認為是鬼怪在鳴唱。報曉峰猶如一只雄雞引頸報曉,傳說在白牛城大戰(zhàn)中,雄雞違抗天命誤報曉時,放走白牛,惹惱玉皇,命托塔天王李靖將雄雞斬首,置雞冠于千丈柱上。真武門兩側絕壁高聳,風聲呼嘯,由此遙望真武頂一側的金龜馱蟾,活靈活現(xiàn)。真武門左邊的一座石峰,形狀酷似佛手,故稱佛手巖。報曉峰東側有一孤峰,峰頂石墻圍合,形成一座天然空中石城,城外千巖萬壑、群山朝拱,城門巖壁聳立,城內人跡罕至,霧氣彌漫,相傳為圣母女媧修煉講經之地,稱作圣母宮。鬼谷城兩側危崖高聳,下面是深不見底的谷地,地形奇特,神秘莫測,據(jù)說這里是戰(zhàn)國時楚人鬼谷子的修煉之地。鬼谷城幽谷東側,為一直插云霄的崖壁,稱為千丈崖,谷地西側的險峰巖壁上有兩個石柱,如亭亭玉立的仙女,稱姐妹峰。千丈崖和姐妹峰的結合部,為一天然觀景臺,叫回音臺,傳說是鬼谷子演兵布陣臺。登上此臺方能看清周圍所有景觀,因其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深不可測,多數(shù)人需匍匐爬行才能到達,故又稱“試膽石”。南天門、二天門、玉皇宮是三個幽深的峽谷。南天門兩側的高大石峰上,各有一個天然浮雕,稱二神守門;二天門兩側石壁上,各顯現(xiàn)一條巨龍,谷中正中有石珠,稱二龍戲珠;玉皇宮兩側,矗立著金童、玉女二峰,稱二童護駕;在玉皇宮的南側,有一松樹和一青杠樹連根并干而生,人稱夫妻樹。山路曲折中,游人腳下出現(xiàn)地鼓巖,用腳跺擊,咚咚作響。三仙洞為明代建于山坳中的一體三道拱形石門,每道石門各為一個廟房,分別敬奉福、祿、壽三仙,石拱內有小門互通,舊時洞內有雕像、碑碣及石刻,今仍有遺存。石拱上部原有天爺廟,今僅存石基。三仙洞周圍福星、祿星、壽星三峰環(huán)列,環(huán)境開闊而又靜謐。 真武頂----中原黃山,歡迎您的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