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崛圍山
景點 |
崛圍山 |
介紹 |
崛圍山景區(qū)位在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汾河西岸呼延村一帶。山勢磋峨高聳,山峰曲折迂回,上山要弓背環(huán)繞而行,古稱“屈圍”,今稱“崛圍”。崛圍山山巒疊翠,郁郁蔥蔥,宛如翻卷著的茫茫綠海,四季景色各異。尤其是秋菊綻黃、白露結(jié)霜的晚秋季節(jié),巨石罅巖、灌木叢中,遍布著紫中透紅的片片紅葉,坡、梁、溝、岔間卷起了層層的紅色浪濤,漫山遍野,煞是好看。“崛圍紅葉”是舊陽曲八景之一。 山巔南坡有古剎多福寺,始建于唐貞元二年( 786),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一直是“高僧修真慕道之棲止”,“晉藩諸王之善場”,歷代名人逸士的游蹤之地。寺為三進(jìn)院,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頭進(jìn)院主建筑是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面寬七間,四周圍廊。殿內(nèi)供三身佛,有 4尊菩薩脅待,還有金剛護(hù)衛(wèi)。山墻有明代立粉貼金彩繪的佛傳故事84幅,幅間用自然景物相銜接,構(gòu)思奇特,技法嫻熟,為明代寺觀壁畫中的精品。二進(jìn)院的藏經(jīng)樓下堅一石碑,上鐫“傅山讀書處”,是一間磚券窯洞,洞外壁有先生墨跡。東側(cè)即紅葉洞,都是先生著書行醫(yī)的地方。后人將他的著述匯集成冊,名曰《霜紅龕集》即指此。順石級盤旋而上即三進(jìn)院,1994年重建了千佛殿,新塑佛像千余尊,恢復(fù)了東西配殿,培植了傳統(tǒng)景觀——牡丹。寺內(nèi)有古建筑多座。石碑十?dāng)?shù)通,還有“龍入穴”而成的水井等,掩蓋在紅墻碧瓦間,寬猛相濟(jì),十分得體。
寺東南方有山巖,巖下即“珍珠坡”,原是僧人擔(dān)水和信士禮佛的巖石古道,F(xiàn)砌成340 多級石磴,是游人從山下登坡游山的最佳路線。上坡攀登到山巖頂,有六角七層舍利風(fēng)水寶塔,站在塔基上東望,晉陽大地盡收眼底;西眺,古松蒼相分列南北山坡,“南松北柏”是崛圍奇觀之一。松林中有傅山隱居的“七松庵”。一對青年男女不屈從封建禮教而跳崖身亡的“合抱柏”等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山坡有土堂村,村西山崖腰間有凈土大佛寺 。據(jù)碑文記載 ,漢時土山崩裂,裂陷成洞,洞內(nèi)土丘形似佛,高可10丈。傳為“山崩佛現(xiàn)”,乃“凈土之因緣”,因名。寺始建于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重建,分前后兩院。前院主建筑大佛閣東西向,單坡二層重檐歇山頂樓閣,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建的,沒有勾欄,登閣可參觀大佛的全方位。入閣進(jìn)洞,洞深25米,寬7米,前部石碑林立,后部是石胎泥塑大佛,高10余米,稱“土堂大佛”,也是八景之一。后院是四合院建筑,南北向,主殿塑三身佛,配殿是十八羅漢朝觀音,十大閻王朝地藏,有塑像30余尊,系明清作品。院內(nèi)殘存三棵古柏,虬枝亂舞,長勢奇特,叫怪柏”、“神柏”。也是八景之一。
|
位置 |
山西太原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全國景點查詢
安徽
澳門
北京
福建
甘肅
廣東
廣西
貴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龍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蘇
江西
遼寧
內(nèi)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臺灣
天津
西藏
香港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慶
熱門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