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寂被免官 沙門法雅因妖言惑眾被處死。司空裴寂曾聞其言而沒有上奏,貞觀三年(六二九)正月,裴寂被免官,遣回故鄉(xiāng)蒲州。裴寂請求留在長安,太宗不許,并指責(zé)他功不補過。武德年間身居相位而朝政不清,都是他的責(zé)任,裴寂返回故鄉(xiāng)蒲州后不久,又因狂夫信行妄言裴寂有天命,裴寂又沒報告,應(yīng)當(dāng)被處以死刑,太宗只將他流放到靜州(今廣西昭平縣)。后來山羌起事,有人要劫持裴寂為主。裴寂帶領(lǐng)家僮攻敗山羌。太宗顧念裴寂曾經(jīng)幫助高祖起事,便下令征他入朝,而裴寂召還即卒。房玄齡、杜如晦拜相 貞觀三年(六二九)三月,太宗以房玄齡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以尚書右丞魏征守秘書監(jiān),均參與朝政。房玄齡善謀略,杜如晦善決斷,為唐朝名相,并稱“房杜”。太宗申明審駁制度 唐朝初年,凡國家軍政大事,中書舍人各依自己的見解,簽署自己的名字,被稱做五花判事。由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由給事中、黃門侍郎校正。貞觀三年(六二九)四月,唐太宗重新申明舊的制度,于是很少發(fā)生錯事。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 茌平人馬周客游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中。貞觀三年(六二九)大旱,太宗詔求直言,馬周代常何向太宗提了二十多條意見。太宗大喜,招馬周入見,令他宿直門下省,不久以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終至拜相。太宗發(fā)兵討突厥 代州都督張公謹(jǐn)向太宗介紹可以擊敗突厥的六條理由:第一,頡利國內(nèi)政局混亂;第二,薛延陀等部叛離;第三,突利、欲谷設(shè)等都對頡利有怨言;第四,突厥之地遇災(zāi),糧食缺少;第五,頡利親近胡人,而胡人容易反叛;第六,漢人在突厥的很多,唐朝出兵,他們必定響應(yīng)。于是太宗以頡利既然已向唐朝請求和親,而又援助梁師都為借口,貞觀三年(六二九)八月,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張公謹(jǐn)為副總管,前去征討突厥。突厥俟斤九人帶領(lǐng)三千騎兵降唐,拔野古、仆骨、奚等酋長也帥部眾降唐。太宗又以并州都督李世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兵部尚書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刺史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合兵十多萬,全部受李靖節(jié)度,分道出擊突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