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在全國推行“遼陽招民事例” 順治十三年(1656)七月初七日,清廷作出了在全國推行“遼陽招民事例”的決定。遼陽時屬遼東地區(qū),是滿洲“龍興之地”。先是由于清廷定鼎北京之后,滿洲大批壯丁及其家口都跟隨八旗官兵移駐京師,造成關外地區(qū)人煙稀少,土地大量荒蕪,嚴重地損害了滿洲的“根本”。為了迅速扭轉這一局面,清廷積極鼓勵遼陽地區(qū)文武官吏招民墾荒,并頒布了獎勵條例:招民一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百名以下、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下者,文授縣丞、主簿,武授把總。若數(shù)目之外多招徠者,每百名加一級。這就是“遼陽招民事例”。本年七月初七日,順治帝為了加速墾荒工作的順利進行,趁乾清宮修成,以“頒詔天下”的形式,宣布:各省屯田荒地,已行歸并有司,即照三年起科事例,廣行招墾,如有殷實人戶能開至二千畝以上者,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凡是應招的官民,都可以任意耕種,每戶給牛一只及犁具、谷種等。清改定武官品級 順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三日,清廷為使武官循序升轉及按例降調,改定武官品級:左右都督為正一品,都督同知、署都督同知為從一品,鑾儀使、都督僉事為正二品,副將、署副將為從二品,冠軍使、參將、署參將、掌印都司為正三品,游擊、署游擊、行掌印都司、省管屯都司僉書、行管屯都司僉書、營都司僉書、署都司僉書為從三品,云麾使、守備、署守備為正四品,守御所千總為從四品,治儀正、犧牲所所牧為正五品,犧牲所所副為從五口,鑾儀衛(wèi)為正六品。清定州縣官蒙隱田地處分例 順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十二日,清廷鑒于州縣官吏在墾荒過程中時常以多報少,或隱匿不報,制定了州縣官蒙隱田地罰俸的辦法:十頃以下者罰俸三個月,三十頃以上者六個月,五十頃以上者九個月,八十頃以上者一年;至百頃者降一級調用。清定旗下官員死罪緩免例 順治十三年(1656),清廷制定旗下官員死罪緩免例。其中規(guī)定:滿洲、蒙古、漢官官員有祖、父、伯、叔、兄、弟陣亡,及本人出征負重傷者,均可免死罪一次;如罪不至死者折贖;凡強盜重犯者,不在緩免之例。清定部院滿官考察例 順治十三年(1656)二月二十一日,清廷為劃一考績典則,制定了部院滿官考察條例。其中規(guī)定:凡部院滿官,除有事故罪過外,三年俸滿者,三品以上自行具疏,吏部分別議奏:四品以下官各衙門咨吏部分別議奏;四品以下由各衙門咨陳吏部,吏部會同都察院察議具奏?疾鞚M官時,要分別開列出應加升者、有罪者及才能、不及、老疾等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