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可惜啊,福元西路這條土菜街即將消失掉了。
在拆得稀巴爛的街道上,只剩下最后一家土菜館還在堅守著,放眼望去,鷄店的招牌依然那么醒目。
回到十年前,福元西路上第一家土菜館的誕生——鷄店,讓過往行色匆匆的人們停下來,喝碗熱湯、吃頓飽飯。
“君采路邊花,我嘗路邊雞!边@家土菜館瞬間刮起了一陣清新自然、質(zhì)樸簡單的美食之風(fēng),讓這條荒無人煙的郊區(qū)變成了土菜街,更是帶動了周邊的餐飲經(jīng)濟。
而師傅們炒出來的“老姜炒雞”,就要比別個炒的要嫩、要香、要爽口,成為了食客們最經(jīng)典的下酒、下飯菜。
并且,在短短幾年內(nèi),福元西路上的土菜館+農(nóng)家樂,讓老板們賺得盆滿缽滿,更是開辟了城里人的郊外休閑游。
為了這只郊區(qū)的雞,長沙人個個變成了運動員。
在過去冇得地鐵的年代里,他們要轉(zhuǎn)兩三趟公交車,或坐在的士里看著“計價器”跳得欒心蒂子痛。
但,一看到排滿長隊的鷄店,心情就瞬間平衡下來。天吶,這是何等的“好呷精神”啊!
▲2014年的鷄店形象宣傳
但,總有些不懷好意之人,一提起“鷄店”,就有了“非份之想”。闖入進(jìn)來一瞧,噢,原來是個呷雞的土菜館喔。
鷄店的老板講,來他店里的人,只有兩種:愛呷雞的人和好奇的人。并且,后者居多。
他還講,做餐飲、起店名,要的就是簡單通俗,但一定要讓人過目不忘!
“在所有家禽類里,雞是唯一古人對它做出了較高評論的。鷄店的取名更是來自韓嬰《韓詩外傳》: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文、武、勇、仁、信,所謂五德精神,人要能做到這個份上也就圓滿了!
不愧是被評為“中國十大奇葩店名之一的鷄店!土里土氣的土菜館,居然還來頭還不小。
開張的那天,湖南藝術(shù)界近100位書法家、畫家為此贈字、贈畫。店里掛滿了以“鷄”為元素的各種字體及水墨畫。
其中,一位帶著家人朋友在鷄店蹭棚的食客,其身份是公安系統(tǒng)的,在餐桌上呷得格外開心的他,抿著邵陽大對老板講:“啊也,你這個鷄店里的雞不是我們打擊的對象,是我們保護(hù)的對象啦!”竟惹得在桌的食客們哄然大笑。
人們常說貼近生活的東西,才是真正的藝術(shù)文化。
鷄店俗得接地氣,俗得有內(nèi)涵,不信你看,就連那炒菜的大師傅都能作幾首打油詩哩:“鷄店很土,但很干凈,菜冇花樣,但很地道。雖然賺錢,但賺得不多!
嗯,真的很久冇找到這么“有味”的店子了。
十年前的鷄店,是最典型的文革風(fēng),矮板凳木桌子、土墻斗笠和瓦罐,還有各種紅色標(biāo)語......像是放寒暑假,回鄉(xiāng)下爹爹娭毑的家里,場面十分懷舊。
精選長沙【19.9元】搶雞店干鍋風(fēng)吹土雞套餐
小程序
并且,鷄店又離廣電中心近,曾經(jīng)火遍全國的“快樂女聲”、“快樂男聲”嗚啦啦的一大車子人,擂進(jìn)來呷炒雞。就連主持人李銳、吳孌每周都必來打卡。
屹立了十多年的鷄店,以品質(zhì)俘獲了一大批食客的胃和心。所有的雞,都是農(nóng)民自己家養(yǎng)的土雞,這道干鍋風(fēng)吹土雞并沒有用煙熏,而是用鹽腌漬過后直接拿出來晾曬,風(fēng)干之后即可食用。
無需放過多的醬料,僅僅用簡單的青椒和蔬菜就能做到色香味俱全,也只有雞店才敢僅用辣椒提鮮,只有真正好的食材,才經(jīng)得起這樣的考驗。
風(fēng)干過后的雞肉紋理分明,咬上一口風(fēng)吹雞,仔細(xì)剔除骨頭,細(xì)細(xì)咀嚼,一絲絲的肉,口感緊實鮮嫩,有一些臘制品的咸香,卻比臘制品健康很多。
“土萵筍,土韭菜,我家的菜不太好看,但正因如此,才是真的新鮮的土菜,沒打過任何激素和農(nóng)藥!
老板每天早上5點起床去農(nóng)場,直接從農(nóng)民手中收購新鮮蔬菜,十幾年如一日,早已形成雞店獨特的供貨渠道。
所有的菜裝在籃子里擺放在店內(nèi),顧客們看菜點菜,如果沒有了,那就是賣完了,當(dāng)日食畢。
鷄店的酸梅湯撒有桂花,從湖北咸寧專門定制,陰干過后的桂花,讓酸梅湯多了一些清香。秋高氣爽金桂飄香的時節(jié)里,酸梅湯配上應(yīng)季的桂花,以解葷腥之膩。
還有食客評價,搞得像國營餐飲店一樣的鷄店,讓他們這些老口子有了“青春”的感覺。
“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肚!钡搅似鸱臅r候,鷄店里的生意更是紅火,排隊的車輛把整條福元西路都堵塞了,造成了不小的交通困擾。
據(jù)端菜的服務(wù)員講,那天的營業(yè)額最高紀(jì)錄,竟做到了147桌。
“進(jìn)門就是客,上桌鍋巴粥。”都講四方坪的土雞出名,其實在此之前,福元路這家鷄店,不但是這條街上的第一家土菜館,更是以雞為主要食材,在長沙人的餐桌上做出不同的菜品及口味。
“天下第一呷,鷄店雞炒鴨!柄a店的廚師就能想出與炒雞搭配的一切食材,菜單上的老姜炒雞、小炒雞雜、吊鍋雞、雞炒鴨、干鍋雞、缽子雞.......原汁原味的鄉(xiāng)土菜,煎炒燉蒸煮都上,酸甜苦辣咸兼有。
我想,這“土鍋土灶土板凳,土屋土料土味道”的鷄店,它的生命力之所以這么旺盛,除了提供給食客新鮮的口味、扎實的份量,更大的優(yōu)勢在于實惠。
十年里,鷄店里的服務(wù)員工資翻了好幾倍,但青椒炒雞依然是最初的價格,每份48元。
并且,相比市面上的“窯雞”、“烤雞”,以長沙小炒形式呈現(xiàn)的“青椒炒雞”,無論從賣相還是扣噶都要少了一些粗獷,多了一些精致。
在城市待太久的我們,依然愛鷄店獨有的“泥巴氣息”。即便這么多年過去了,每每路過福元西路,還是覺得這些被追過的吃食最有味道。
真的是“土得掉渣”!冇得任何形象可言的“青椒炒雞”,盛在甄缽里,在酒精爐上滋滋做響。
現(xiàn)宰的跑山雞,砍成小塊,與茶油、老姜、青辣椒一炒即成。
但,唯一的不同就是,師傅在快出鍋之前,會噴一點酒糟水,只因這樣炒出來的雞肉,青黃間色,油亮生香。
青椒的辣勁與清香,在酒糟水的滋潤下,穿過雞肉直入雞骨,每一坨都已透味,香辣嫩鮮。
老板自己熏的土豬肉,是選用了上好的豬五花,一層肥膘一層瘦肉,切得大小均勻,與水磨年糕一同翻炒。
臘肉的香氣滲入年糕里,年糕里裹著臘肉的油香,一葷一素,咸香爽口,讓人忍不住扒飯兩大碗。
油滴滴的扣肉端上桌,忽聞年味的到來。我們像翻身貧農(nóng)一樣,對這落口消融的虎皮扣肉,想大聲歌唱。
夾起一塊扣肉,合著米飯,大口大口地扒著,這樣的寒冬,我不忌憚肥肉。
再來一碗米飯,將這酸菜、肉湯用來拌飯,我想,這樣的吃法,才是長沙人飯碗生活里最快樂的時刻。
最后,喝一碗黃花菜粉絲湯,熱湯下肚,嚼出響聲的黃花菜為這頓美味劃下了一個美滿的落幕。
嗯,好久都沒有吃過這么多飯了,脹得“蒙”子一樣的我,傻坐在椅子上,動彈不得。
嗯,扎根在福元西路近十年的鷄店,總給人一種吃食記憶深處的“鄉(xiāng)情”,每一道土菜都那么簡單有味,讓人在餐桌上有了咀嚼的快感。
2016年年底,全面升級后的鷄店,將更多的湖南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并擴展到了1000多平米。
店門外拓建了一口池塘,夏天總開滿了荷花,曉得“享!钡睦峡谧,除了來這里呷飯,最喜歡坐在靠池塘邊的露天坪里,扯談打牌,消耗一下午的時光。
院子里還開墾了幾菜地,應(yīng)季的蔬菜瓜果,沾著泥巴的清新氣息,散發(fā)出濃厚的鄉(xiāng)土味。
折飛機、擠油渣、打陀螺....細(xì)時候與小伙伴玩耍的那種游戲以水墨畫形式掛滿店里,進(jìn)入包廂,墻壁上掛著有趣的長沙童謠,是來自瀏陽河畫院院長、非遺文學(xué)《長沙童謠》國畫、漫畫系列作品集著作人蔡穎強老師的作品。在鷄店,你能找到一切與童年有關(guān)的美好時光。
這樣的裝飾,讓性急的長沙人變得安靜下來,不急于催菜呷飯,而是到處走走看看,拍照留念。
有外地食客講,鷄店雖土,但這里充滿了鄉(xiāng)間田野的“詩情畫意”。
我想,當(dāng)初鷄店的誕生是出于一種“玩”的心態(tài),而如今是玩出了自己的風(fēng)格與個性,玩出了對生活的一種樂觀態(tài)度。
可惜的是2017年中旬,福元西路因城市建設(shè),正大面積的拆遷,在這里扎根數(shù)年的土菜館一一被遷走,這條熱鬧的街正慢慢被人遺忘。
好舍不得。∫苍S就一個轉(zhuǎn)身,堅守在此近十年的鷄店也不堪一擊,只留下一堆廢墟與塵埃了。
店名:鷄店
人均消費:40元/人
營業(yè)時間:11:00-14:00 17:00-20:00
地址:長沙市開福區(qū)福元西路海棠子(公交車站旁)
電話:0731-86677777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