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建筑
陶公廟位于長沙縣朗梨街道臨湘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歷代屢有重修或大修,現(xiàn)存有清朝原物,規(guī)制也基本沿襲清朝的格局。陶公廟為道教廟宇,但后世被不斷加封,至清咸豐時期陶公廟祭祀被列入禮部春秋祭祀名單,同樣享受了禮制祭祀的待遇。
陶公廟正殿及鐘鼓亭。
陶公廟戲臺測繪圖樣。
朗梨是怎么興起的
陶公廟又名陶人廟,所供奉的對象為東晉太尉陶侃之孫陶淡、陶烜叔侄。
那么,作為名門之后的叔侄兩人緣何結廬臨湘、潛心修道呢?魏晉時期許多文人士大夫厭倦了當時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生活,躲避現(xiàn)實、崇尚清談一時間蔚然成風。陶淡也不例外,相傳他“好導養(yǎng)之術,謂仙道可祈”。
一個好的環(huán)境利于修身養(yǎng)性,對于古人來說,這是塑造人格的開始。但以今天的規(guī)制來看,陶公廟雖然有依山傍水之形勝,但已被梨的街道裹挾其中,市井煙火、車水馬龍。想來不可思議,這樣的世俗圖景怎么可能成為陶淡叔侄心中理想的修道凈地呢?
要真正明白這個問題,就需理清“廟”與“市”的時序關系。從城市地理學的觀點來看,梨雖然規(guī)模較小,但仍屬于城市的范疇。城市的產生與興起離不開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資源條件和交通條件等,但也會因為宗教、廟會等非物質因素導致人口集聚而產生城市。中國歷史上不少鄉(xiāng)鎮(zhèn)就因廟會而興,對于一個聚落來說,祭祀性場所幾乎成了絕對的精神中心,雖然不是完全統(tǒng)率著城鎮(zhèn)的建設,但其引領作用不容忽視。據(jù)目前所占有的文獻資料來推測,朗梨的產生晚于陶公廟的建立,這里所說的朗梨指的是有一定規(guī)模人口、面積以及進行非農業(yè)生產活動的聚落,所以不難看出朗梨是一個典型的“廟市”。是信仰造就了廟宇,廟宇帶來了香火,而香火足以成為一座小城市興起的產業(yè)要素。
煌煌戲臺有楚文化的浪漫氣質
陶公廟古戲臺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現(xiàn)存建筑為1932年重建遺物。但其形態(tài)沿襲古制,黃瓦朱漆(傳統(tǒng)建筑中最高等級的顏色配置),并懸有清政治家翁同龢手書“古樓”的匾額,鮮明的形象和絢爛的藝術特征仍值得細細尋味。
陶公廟的戲臺緊貼山門門墻,兩者連為一個有機整體,穿過山門,駐足回望,這座驚艷的煌煌戲臺便可立見眼前。山門與戲臺構成了陶公廟的第一序列,通面闊24.8米,前后通進深13.3米,戲臺通高14米左右,舞臺距離地面2.1米。屋頂采用硬山屋頂與歇山屋頂?shù)慕M合,前后穿插相連,戲臺門樓多用此法,屋頂?shù)慕M合方式便暗示了凸字形的平面布局。戲臺的形制必去契合戲臺本身的功能:凸字形平面有利于深入觀眾區(qū)增大視聽接觸面;舞臺正上方設有藻井類似如今劇場的殼體,有利于聲音的反射傳播。
楚文化偏向于酒神文化,充盈著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質,而陶公廟古戲臺就是楚文化在現(xiàn)世的遺存實證。古戲臺的歇山頂高而陡,并且起翹夸張,猶如一位優(yōu)雅的提裙少女。屋檐出挑后其下部與墻壁或柱子的交接處理尤為關鍵,傳統(tǒng)建筑都會在這一部位有所交代,即為“檐下過渡層”!伴芟逻^渡層”也許是斗拱,抑或是疊澀磚、挑枋等,古戲臺的“檐下過渡層”為密排的如意斗拱,如意斗拱不但增加了挑檐的長度,也成為彰顯富麗氣質的手段。老角梁端部雕刻螭首,下懸有風鐸。風鐸的設置幾乎成了飛檐的標配,當清風徐來時風鐸不僅可以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還能驅除鳥獸以達到保護露明構件的目的。
一座熱鬧的山墻博物館
山墻是南方建筑的經典符號,在建筑比較密集的聚落中,山墻不僅有著防火的實際功效,還蘊含了地方人們的審美意趣。陶公廟的山墻種類較一般祠廟豐富,按空間序列枚舉,陶公廟的山墻有以下三種:二階式馬頭墻、“貓弓背”山墻和“人”字形山墻。三種山墻都是帶有湖湘地域特色的山墻。
馬頭墻常見于江南地區(qū)。陶公廟的二階式馬頭墻則頗具湖湘特色:墻頂兩端坐以回紋灰塑,沿上部輪廓偏移出一道飾面的分界線。
“貓弓背”山墻是湖南地區(qū)特有的山墻樣式,其本質是一種弓形封火山墻。許多人會把“貓弓背”山墻與廣府地區(qū)的“鑊耳墻”搞混,“鑊耳墻”為拱起一耳,好似豎立的鑊耳;“貓弓背”山墻拱起兩耳,從建筑山墻面去看,造型很像貓的兩只耳朵。
“人”字形山墻也廣泛見于湖南地區(qū),這類山墻中段附會于建筑側立面呈高出正脊的三角形,而兩端翹起,整體呈舒展的“人”字造型。由于“人”字形山墻造型偏保守樸實,體量也相對較小,其作為“配角”僅被使用于陶公廟的后殿。
可以說陶公廟是一座熱鬧的山墻博物館,它們附屬于建筑卻也成為奪目的焦點。根據(jù)建筑物的排列、穿插關系以及地勢的高低關系,各式山墻沿中軸線錯落組合,蔚為大觀。若可以從空中俯瞰,陶公廟建筑群在山墻的映襯下仿若一場宏大的交響樂,奏鳴出了場所強烈的秩序感。
參考資料:《古代楚文化在湖湘建筑藝術中的遺存》(柳肅)《長沙陶公廟古戲臺建筑形制及雕刻藝術文化研究》(金德光、蔣文嬌)《煙雨陶公廟》(楊君)
文、供圖/黃龍顏(1997年生,廣西人,就讀于湖大建筑學院)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