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記者從長沙縣文化館獲悉,在此次的第四批長沙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申報中,長沙縣的長沙山歌和長沙快板經(jīng)過10天的公示,現(xiàn)已成功申請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與群眾文化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此次申報的長沙快板是湖南曲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地方文化特色,堪稱湖南曲藝史上的“活化石”。其發(fā)源于長沙,主要以長沙方言形式流傳于長沙及周邊縣市,原名“數(shù)來寶”,自上世紀50年代以后改名為“長沙快板”。目前,“長沙快板”這一古老的藝術已瀕臨失傳危機。
而另一申報項目“長沙山歌”廣泛流傳于長沙地區(qū),山歌深受楚文化影響,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歌詞美麗動人,曲調清新脫俗,充滿民間及地域特征,F(xiàn)在能唱出原汁原味長沙山歌的人已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已面臨瀕危。
目前長沙縣有一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長沙陶公廟會,市級非遺保護項目6個,分別是長沙縣雙江鑼鼓亭子、長沙縣雙江滾燈車、長沙綠茶制作技藝、臘八豆制作技藝以及此次通過的長沙山歌和長沙快板。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