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道家俗說為上元節(jié),亦稱元夕、燈節(jié),節(jié)俗活動集中夜晚。省會長沙元宵節(jié),不只是看燈會,更有狂歡熱鬧的龍騰獅舞,此俗在湖湘大地,由來已久,龍燈鬧元宵,不鬧不長沙,在老湖南、老長沙人眼中,元宵是舞龍玩獅,用來“鬧”,用來狂歡的。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道家俗說為上元節(jié),亦稱元夕、燈節(jié),節(jié)俗活動集中夜晚。省會長沙元宵節(jié),不只是看燈會,更有狂歡熱鬧的龍騰獅舞,此俗在湖湘大地,由來已久,文天祥在南宋末記有衡州元宵熱鬧觀燈之俗;清人吳棠《潭州竹枝詞》更稱:“新年無處不龍燈, 鑼鼓沉沉瑞彩騰。徹夜喧闐看未足,人山人海擁千層。”
龍燈鬧元宵,不鬧不長沙,在老湖南、老長沙人眼中,元宵是舞龍玩獅,用來“鬧”,用來狂歡的。元宵節(jié)在古老的中國,就是中國的“狂歡節(jié)”。至少老長沙龍騰獅舞的狂熱,完全當得上“狂歡”二字。
現在的長沙,每到元宵時節(jié)。橘子洲必放焰火,橘洲沙灘公園舉行彩燈嘉年華,火宮殿春節(jié)元宵燈謎及游街廟會數年連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都正街老街元宵老戲連臺......長沙城內當前各類元宵活動點綴了長沙繁華升平歲月年景,但與晚清民國時期長沙元宵時節(jié)舞龍舞獅相比,這些活動仍稍顯靜態(tài), 群眾參與仍嫌極為不夠。
回顧往昔老長沙元宵節(jié)龍鬧獅歡,1981年,長沙鄒覺民稱,他的一生也算是走過不少地方,但他不能忘懷的是“少年時期的長沙”看元宵舞龍舞獅,他認為在“鬧元宵”時的舞龍舞獅上,“惟楚有材,湖南第一”,他說:中華大地,何處無龍燈獅舞,我尤其不能忘懷長沙元宵節(jié)。
家住營盤西路旁左局街32號80多歲的楊新美娭毑,在我采風時也曾向我談起元宵,總愛說老長沙鄉(xiāng)村和城市舞動的龍,能讓整個長沙城都在搖動沸騰。作為一名女子,她年輕時,也舞過龍,那是在新長沙“土改”后,移風易俗。女子在長沙也組成女子龍燈隊,與男子龍燈競爭。舞龍很要勞動力,舞過龍后,她們這些女子們的衣服全部汗透,擰得出水來。舞龍時人人興奮。那時老長沙龍燈好看又好玩,可排出大棋盤、小棋盤及猴子跳圈等種種圖案。
鄒覺民對元宵舞龍比楊新美有著更深的了解。他說:長沙人玩龍燈、拱獅子,多變化,精技巧,明穿插,重藝術,尚團結,講協(xié)同,能言語,可唱歌。龍舞之時,靜似花團錦簇,動如豪氣凌云,花樣新奇,多姿多彩,能應音節(jié)節(jié)奏升沉起伏,亦承指揮命意,旋游盤桓,欲低則如龍游淺水,曲折蠕行;欲高則可激昂青云,摘星抹日。千嬌百媚,萬景全歸,揉和情感,美化威儀,集瘦腴疏密之成,顯搖頭擺尾之神采。
在元宵這天,長沙城鄉(xiāng)同鄉(xiāng)會館,街坊宗族,皆備有龍燈。一般從初五準備,即前往各鄉(xiāng)團收取舞龍費用,而過去人們相信龍燈能帶來地方上風調雨順,且具收瘟之效,故人人樂為出錢。到正月十一,長沙龍燈多半就舞到街頭或村上,不但穿街走巷,當然更要入戶過庭,在家中表演。
長沙龍燈不同他處特點,是龍頭比別處為大,能舞出極多招式。元宵龍燈進入主戶家中,一是幫各家各戶收去災病,亦能帶來吉祥。如家中不孕者,舞龍者即以龍身圍繞不孕婦女一次,又將龍身縮短,上騎一小孩,在堂前繞行一周號稱“麒麟送子”。
民國文人胡樸安在 《中華全國風俗志》 收記其事,且錄有 《長沙新年紀俗詩》 一首稱:
婦女圍龍可受胎, 癡心求子亦奇哉。
真龍不及紙龍好, 能作麒麟送子來。
清末民初,正月十五夜,長沙城內萬龍云集,蔚為壯觀。尤其坡子街火宮殿,所有龍燈必往火神廟前坪舞動一番,方高興離去。
元宵收燈深夜,長沙城內會巡游一條老龍。此龍在迷信觀念中是專門負責對全城進行收瘟收疫的。老龍巡游全城時,伴以大鑼大鼓,其聲蒼老凄涼。大人在深夜家中常將幼小孩童藏于懷中,以免孩童受到驚嚇 。
有笑話說三地方人打架,東北人只打不說,上海人只說不打,湖南人又說又打 這極像湖南省會老長沙人昔日元宵舞獅子,既能舞,又會唱。
港片李連杰主演 《獅王爭霸》 很讓粵閩獅舞大出風頭。但老長沙對粵閩獅舞卻不以為然。見識過老長沙元宵獅舞的他們說:元宵粵閩獅舞,拱的無非啞巴獅子。我老長沙元宵獅舞,能武善文,既能跳高臺表演武術,又能說唱極富文彩說詞。昔日老長沙元宵獅舞,有踩桌、跳四角,其中最驚險者是爬上疊起六層方桌“登高銜彩球”,甚至還有登上九層高臺者,其驚險精彩萬狀,一點不亞于港片中 “黃飛鴻”表現。
獅舞最出奇最具湖湘特色之處, 則在于長沙獅舞既會舞, 又會唱。長沙獅舞俗稱拱討米獅子。此種獅舞,并非嬉春賀節(jié)純義務娛樂。討米獅子既稱“討米”,即含有“梧桐葉落,一根光棍打秋風”意味存焉,換言之,就是在上門表演時,要求主戶、店家破費一點,打發(fā)幾文。
一組元宵舞獅班子,需六人以上:兩人舞獅,一人贊唱,另需三四人敲鑼打鼓。拱討米獅子,“所表演節(jié)目,能以五尺之布,窮二人之力,遵令表達,演得惟妙惟肖,酷似逼真”。
由龍騰獅舞狂歡之興,老長沙新春佳節(jié)往往又發(fā)展出一種以舞龍唱主角的大規(guī)模“流動”燈會。燈會之期亦從正月十一起到十五十六晚上止。
1935年婁子匡《新春風俗志》載,長沙燈會,用彩紙扎成各種鳥獸果實形狀的花燈,一人一枝,旌旗引導,鼓樂唱和。百十成群游行鄉(xiāng)村或城市之中。每至一家,燃放爆竹,歡迎并備酒食款待,另外又有贈送蠟燭,供做燃料。
其實,民國時期長沙報紙記錄的流動燈會,比婁子匡所述更熱鬧。這支流動的狂熱龍燈會常以舞龍前導,花燈隨行,此后跟有舞獅大隊伍,在長沙熱鬧街市狂歡舞蹈,有時甚至達到元宵夜暴雨淋漓亦澆不熄元宵舞龍舞獅狂歡。
尤其民國初期,隨湯薌銘、張敬堯主湘,北方高蹺隊、蚌殼燈、彩龍船、地花鼓等大批北方元宵表演藝術形式大量涌入,并和長沙流動燈會奇妙融合,形成極富特色的長沙元宵移動狂歡燈會。
這支會移動的燈會,“過街市時,花炮齊燃,滿街擾攘,大有歌舞升平氣象”。凡遇寬敞人多之處,移動表演隊即進行狂熱歌舞表演,長沙南正街(今黃興路步行街)樊西巷口、紅牌樓及八角亭等處即為舊長沙燈會表演最熱鬧之處。1923年元宵節(jié)前,主湘的湖南省長趙恒惕下令禁止長沙城內玩龍燈。
舊時長沙,所有龍燈歌舞在元宵娛樂狂歡完畢后,都要到龍王廟前河灘舉行收燈儀式:燒野火一堆,龍燈挨次在火上撩一下,燒去龍身彩紙花布,留下竹織骨架,以備來年再舞。
燒龍俗信可將一年瘟疫、貧窮、災害全部燒掉。當然這只是美好愿望而已。
儀式結束,玩龍者聚集河灘,每人可分得一碗蝦米稀飯。吃罷稀飯,就算開了個“收心會”,玩燈的各人自自收拾回家。
舊長沙新春假期至“收龍”,即告元宵節(jié)全部狂歡及玩樂已畢,各行各業(yè)開始收心,努力工作。
老長沙過元宵節(jié)時,家家戶戶必食元宵砣。
元宵砣,亦稱湯圓,煮食店家以息機園口的柳德芳湯圓老店最好,南貨店對外售賣元宵砣則以三吉齋、朱稻香村最為著名。柳德芳湯圓制餡心時,必捶入一些喬餅(橘餅最佳者),這也是柳德芳湯圓其味甜沁人心原因之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