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國家公祭日。全國多地舉行悼念活動,其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國家公祭儀式。 曾在地窖中躲過殺戮的長沙年紀最大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戎瑞霞去年離世。湘籍著名旅美畫家李自健曾登門拜訪戎瑞霞,并以其為原型創(chuàng)作了一幅油畫《憶》,被李自健列為其祖母系列作品中最重要的一幅,如今河西的李自健美術(shù)館里,《憶》緊挨著懸在那幅最著名的《南京大屠殺》旁邊。 80年前的今天,是戎瑞霞黑色記憶的起點……
▼鐵證!80年前,他拍下南京大屠殺動態(tài)影像
人物
戎瑞霞,南京大屠殺親歷者。曾是長沙年紀最大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
1937年12月,日寇攻陷南京,懷孕的她和家人在地窖中躲過屠殺。
長沙是戎瑞霞的第二故鄉(xiāng)。1947年,她隨丈夫到湖南定居,膝下3女。
2016年11月27日凌晨,長沙市雨花區(qū)社會福利中心五樓護理房里,戎瑞霞在她101歲生日的這天凌晨過世了。
2014年12月10日,長沙市雨花區(qū)社會福利中心,戎瑞霞回憶起往事,鼻翼輕顫。李健 攝
(↓↓↓戎瑞霞生前采訪。來源:三湘都市報 2014年)
日寇的鐵蹄蹬碎城門時,狼煙四起,恐懼如狂風(fēng)般向她襲來。
“怕!怎么不怕?他們一來,我們都要躲起來!崩先说拈T牙早已脫落,回憶往事情緒激動時,她的眉毛擰成一團,舌尖在微張的嘴里抖動,許久才說出話來。
“好多鄰居都被殺咯!我哥也差點被殺了!奔幢77年過去,她昔日的疼痛仿佛仍未愈合。
百歲生日時,戎瑞霞老人(右二)和她的三個女兒合影。 趙持 攝
家庭離散
白發(fā),皺紋,背微駝,老人對故鄉(xiāng)南京的回憶,在煙霧中開始。
12月10日,長沙市雨花區(qū)社會福利中心,戎瑞霞并未和平日一樣上桌打麻將。簡單整潔的小房間里,她邁著緩慢卻沉穩(wěn)的步子,打開抽屜,拿出一根煙,點上。
“都說我能活這么大歲數(shù)很好。哪里好?經(jīng)過這么多事,我就想隨老公一起走了。”她深吸一口,煙霧升起,往事開閘。
戎瑞霞出生于南京貧苦人家,家中姐妹三人,她排第二,“姐姐嫁到了安徽,我嫁在本地,妹妹嫁得離我夫家不遠!
1937年,日寇攻入南京。那年戎瑞霞22歲,和丈夫結(jié)婚4年,肚里正懷著第一個孩子,住在新街口程閣老巷。
戎瑞霞說,父親叫“戎正聲”(音),畢業(yè)于黃埔軍校。
“當時,聽說日本人進城了就要殺光全城的人,尤其是殺男人,好多人都搬走了,我老公也走了。”戎瑞霞回憶,當時丈夫是司機,為公家開車。日軍攻入南京前,“公家人”撤至湖南,丈夫也一并撤退入湘。
“公家的人也要我一起走,但家里一屋子人要照顧,有我老公的奶奶、老母親、哥嫂,也有侄兒、侄女,我還懷著毛毛,走不得!比秩鹣急黄群驼煞蚍珠_。
離散的不僅是戎瑞霞一家。當時,路上的行人都步履匆忙,城北的居民往城南搬,城里的往鄉(xiāng)下搬,或索性全家遷往外省。日本人攻入南京城后進行大屠殺的那段時間,戎瑞霞和自家姐妹失去了聯(lián)系。
這場分別,直到十年之后才在湖南重逢。
黑暗地窖
“那時,很多人說日本人進城了就會殺人屠城,我們都要想辦法躲起來!比哲姽ミM城前,戎瑞霞和家人就已藏身在自家的地窖里。
戎瑞霞回憶,上個世紀初,南京居民的住房底下一般都有一個地窖,大概1米多高,用來儲存雜物!叭嗽诶锩媸遣荒苷酒饋淼模梢宰,也能爬!
地窖很黑,也很潮濕。為不被日本人發(fā)現(xiàn),地窖的出口處被戎瑞霞家人用爛簸箕、稻草等破爛的東西掩飾起來。戎瑞霞回憶,為了保命,那時全家人白天都在地窖里或坐或躺,除了必要的對話外,通常保持沉默。“肚子餓了,我老公的娭毑就會一個人爬上去做飯,做好后我們再爬上房去吃!
一般情況下,家人們并不會安安心心地吃上一頓飯,“總要聽著街上的動靜,一有聲音,馬上放下碗筷進到地窖里。”
日本人進城,大屠殺隨之開始。
那段日子,戎瑞霞和家人也一直躲在地窖里,不敢上街。等天黑了,才爬上房間睡覺,“蠟燭都不敢點” 。
地窖并不安全,驚險時常發(fā)生。一天,幾個日本人走進戎瑞霞家中,沒發(fā)現(xiàn)人影。
“他們也曉得我們都有地窖,所以只要看到地板上有洞,就用槍上的刺刀刺進去!比秩鹣己图胰寺犚娔_步聲,嚇得縮成一團,大氣都不敢出。隨之而來的是刺刀的一通亂刺。她拖著日益沉重的身子,和家人一起四處亂爬,躲避刺刀。
“身體不方便也沒得辦法,得活命!毙疫\的是,刺刀并未刺傷人,戎瑞霞和家人躲過一劫。聽著漸行漸遠的腳步聲,戎瑞霞狠勁地吸了幾口氣。
摸繭殺人
戎瑞霞曾天天祈禱“鬼子進城”只是傳言。不久后,炮彈聲漸近,噩夢降臨。1937年12月,日本人拿著刺槍進了城。
“日本人把人抓去,看手上有沒有老繭,有就是抓過槍的;看腦殼上有沒有箍印,有就是戴過軍帽的,殺了好多人喲! 戎瑞霞回憶。她丈夫的哥哥也差點死在日本人的刺刀下。
“他們把大哥抓去,摸他的手,說有老繭,就說他當過兵,要殺他!比秩鹣蓟貞洠瑠謿膊粩嘟o日本人磕頭, “腦殼都磕出血了,才把人救下!
但很多人因繭被殺!班従右脖粴⒘耍嗟煤!比秩鹣疾蝗タ,也不敢去看。但“又有人被殺了”的消息,常傳入耳朵。
即便藏在地窖的時日多,戎瑞霞也難免需要上街。以往,她都會精心打扮一番,“抹胭脂,涂些口紅,穿件漂亮襖子,這是過去時興的打扮!
日本人來后,戎瑞霞出門都不敢打扮,總低著頭,走得飛快,不在外多停留。
戎瑞霞的小女兒汪珍珠曾多次聽母親提及當時的場景!澳菚r日本人奸淫擄掠,無惡不作。女的一般要裝成男人,要么把頭發(fā)剪短,要么盤起來塞進帽子里,臉上抹些鍋灰,襖子穿大一點,不讓日本人發(fā)現(xiàn)她們是‘花姑娘’。”
磕頭保命
大屠殺后幾個月,日本人開始“安民”。
為生計,戎瑞霞家人在自家門前支起一個小煙攤,賣些香煙、白砂糖等物品。
日本人卻不斷上門!八麄兪裁炊疾还,用槍托子一把將煙攤子掀翻,又把家里看上眼的東西都拿走,‘哐哐哐’,不要的都砸碎,看不慣就打人。”眼瞅著情形越來越不對頭,戎瑞霞和家人哆嗦著身子,跪下來磕頭,才能保住命。
隨后,日本人在南京開辦了一家被服廠,戎瑞霞生下大女兒后,被迫到被服廠工作,“一個月領(lǐng)30斤糧!
再過了八九年,戎瑞霞和大女兒被丈夫接到湖南一起生活。她一直懷念著南京昔日的熱鬧和繁榮,“新街口熱鬧得很,各種大戲園子,好多人在賣東西。”她微撅起嘴巴,眼里透出一股子光彩,“幾十年了,不曉得那里是什么光景咯!
戎瑞霞的外孫女曾留學(xué)日本,這曾激怒老人,她一度不同意外孫女出行!八苓^日本人的苦,自然不愿意孫女去留學(xué)!蓖粽渲榻忉。
“說真的,有些恨,人是無法放下的!比秩鹣紦u了搖頭,此后,再不言語。
101歲生日當天離世
在史海中浮沉了整整一個世紀后,長沙年紀最大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戎瑞霞,2016年11月27日,在她101歲生日的這天凌晨過世了。與百歲生日時盛大的宴會相比,老人的辭別簡單又寧靜,宛如貫穿她一生的處世風(fēng)格。
2016年9月中旬,戎瑞霞摔了一跤后被趕來的子女送往醫(yī)院,隨后身體一天一天惡化。
2016年11月27日凌晨4點,還沒等到每隔一個小時就會響的鬧鐘提醒,躺在母親一旁的汪珠珍自己醒了過來。她一手捏緊母親,一邊將臉貼近母親感受體溫的變化,這時,她發(fā)現(xiàn)母親眼睛微張了一些,心里咯噔吃了一驚。凌晨5點,痛卻沒有吭一聲、只會對護理人員說“謝謝”的戎瑞霞,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2016年11月29日中午,從殯儀館接回母親的骨灰后,一家人聚圍成兩桌談起工作聊到生活,再論到這位世紀老人“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兵荒馬亂的歲月在菜肴蒸騰的熱氣中漸漸消逝。
李自。簩⒛氘,取名為“憶”
2014年12月13日下午,在長沙市雨花區(qū)社會福利中心二樓的小住房內(nèi),李自健緊緊握住了戎瑞霞干枯的手。
李自健生于邵陽,著名旅美畫家,油畫《1937·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一頭向右撥的齊頸亂發(fā),身著深麻色呢子上衣和深色西褲,給人不羈卻又整齊的錯亂感。
戎瑞霞是南京大屠殺親歷者,土生土長的南京人,77年前日軍攻陷南京時,她就住在南京市內(nèi)最繁華的新街口附近,親歷了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2014年12月13日,李自健看望戎瑞霞,為她展示之前的“祖母系列”畫作。李健 攝
“我應(yīng)該買一束花來!崩钭越〈蟀“靥嶂约旱淖髌泛臀繂柶房赐先。然而行程匆忙,忘了買花,一臉遺憾顯在臉上。
很久前,李自健就想畫一幅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的肖像。這次見到戎瑞霞,他難掩興奮激動的情緒,大聲地說:“我終于找到您了!”
當年畫完《1937·南京大屠殺》巨幅油畫之后,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了不同系列的油畫,其中“祖母系列”是李自健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我畫了七位飽經(jīng)滄桑、慈祥善良的老母親形象,希望人們感受到一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歷久彌堅的精神內(nèi)涵!比欢,李自健透露,“祖母系列”中最重要的畫像一直缺位——他希望是一位有南京大屠殺記憶的老人,“有厚重感和歷史感的老祖母!崩钭越≌f。
幾年來,李自健一直在尋找這樣一位老人,卻事與愿違。2014年12月12日,他看到《一位長沙老人的大屠殺親歷記憶》的報道后,難抑興奮之情:“老祖母”找到了!
“看到報道,沖擊感迎面而來,戎瑞霞的蒼顏白發(fā)、爬滿皺紋的臉,都是時代印跡。沒想到在我們湖南竟然還有一個99歲高齡的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非常珍貴難得!我必須得去看望她。”李自健說。
李自健的油畫《憶》。
看望戎瑞霞的回程途中,李自健迫不及待地翻看相機上為她拍攝的影像。照片中的戎瑞霞托腮凝思,仿佛穿透時光,眼里裝著77年的歷史滄桑。
“中國近代史經(jīng)歷了多少磨難,她的淳樸和善良,中國人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的精神,就藏在這張容貌里。”李自健稱贊。
在李自健眼里,戎瑞霞是“歷史的活化石”。在征詢?nèi)秩鹣技捌浼胰说耐夂螅钭越Q定將她作為“祖母系列”中最重要畫像的人物原型入畫。
1994年至2012年,李自健根據(jù)每位入畫祖母不同的故事和動作,相繼以“韌”、“慈”、“盈”、“風(fēng)”、“依”、“遙”、“祈”等七字,作為七幅“祖母系列”油畫的名字。戎瑞霞的畫像,他初步定名為“憶”,“既是因為老太太的神態(tài)像是追憶往事,也希望人類能夠永遠記得這一慘烈的歷史悲劇!
李自健與他的第三幅《南京大屠殺》。李健 攝
李自健重畫《南京大屠殺》
(長沙晚報記者 聶映榮 石禎專)
“有時晚上畫著畫著,想起當年中國人遭受過的苦難,心痛得流淚!2015年9月1日,在中國美術(shù)館,湖南籍知名旅美畫家李自健向記者介紹了他創(chuàng)作第三幅《南京大屠殺》時的感受。
在中國美術(shù)館舉行的“鑄魂鑒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美術(shù)作品展上,湘籍旅美畫家李自健的油畫《南京大屠殺》頗受關(guān)注。長沙晚報特派記者石禎專 聶映榮 攝影報道
李自健的《南京大屠殺》,以油畫的形式展現(xiàn)了1937年日軍南京大屠殺的暴行,畫面主體是堆積成山的死尸,左側(cè)有兩個日本軍官驕橫地站立著,其中一個正獰笑著擦拭沾滿鮮血的戰(zhàn)刀。在尸體的上面,一個孩子正趴在慘死的母親身上哭喊著,旁邊還有被殺死的老人、孕婦。
1991年,李自健在美國創(chuàng)作了《南京大屠殺》的第一稿,并先后在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展出,很多外國人因為這幅畫,知道了南京大屠殺這回事,知道了中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所受的苦難。2000年,該畫作被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永久收藏,后來創(chuàng)作的第二稿則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年過60歲之后,我突然覺得有一種葉落要歸根的感覺!2014年,李自健回到家鄉(xiāng)湖南,在湘江邊的洋湖濕地公園籌備美術(shù)館。李自健決定再次重畫《南京大屠殺》這幅代表作,并在前兩稿的基礎(chǔ)上,加大了畫幅,豐富了細節(jié)。從2014年2月開始創(chuàng)作,一直到2015年8月18日得以完成,整幅畫寬3.15米,長4.45米。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