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是吳林香(右)在負(fù)責(zé)92歲楊桂華的生活補給。分站記者 羅時茂)
從瀏陽市七寶山鄉(xiāng)獅子山村村部到長壽溪,要走7公里山路。7年前,為了方便孫子讀書,吳林香舉家遷出山區(qū);可7年來,為了照顧山里行動不便的四位老人,吳林香放棄山外舒適便利的生活,又回到了山里,“七年里,在山外加起來住了不到十個晚上!
7年來,吳林香無數(shù)次用自己的雙腿和肩膀,從山外把山里老人需要的生活物資帶回去,幫他們把養(yǎng)老金取回去,把藥品買回去……然而,近些日子來,66歲的吳林香一直在苦惱一個問題:“如果我也做不動了,這些老人怎么辦?”
來回14公里山路走了7年
“把車放在這里吧,山路比較險!痹谝粋再也沒有水泥路的地方,獅子山村支部書記陳宣階建議記者走路進(jìn)山。
走過一段布滿碎石的山路,一個身材矮小的老人戴著草帽,站在路邊等記者——他就是吳林香。
還沒到達(dá)目的地。吳林香在前方帶路,沿著陡峭的山路往前走,同行的記者累得直喘粗氣,吳林香卻一身輕松——這是他一輩子都在走的路。
獅子山村是七寶山鄉(xiāng)最偏遠(yuǎn)的村子,長壽溪則是獅子山村最偏遠(yuǎn)的一個山?jīng)_,因為村民長壽而得名。正因為偏遠(yuǎn),2008年,為了方便孫子讀書,吳林香舉家外遷,在村部附近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地方建了新房。
從此山外有了房子,但除了兒孫和年邁的老母親住外,吳林香7年住了不到十天。前幾天他清晨5點就要出發(fā)去長沙辦事,頭天晚上還回了長壽溪。
從村部到長壽溪有7公里山路,要走1小時20分鐘。這7年來,村民總是看到一個老人雙手空空走出山,肩挑背扛趕回去,多的時候有四五十斤重——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吳林香常常是這條路上的孤獨行者。
“沒辦法,我要留下來守著他們!弊聛,頓了頓,吳林香說,“最小的61歲,最大的92歲,一位百歲老人去年去世了!92歲的楊桂華是五保戶,早已失去了勞動力,幾年來,柴米油鹽是吳林香帶進(jìn)來,她的基本生活也是吳林香照料。
“我不出去,他們便都能留下來!眳橇窒阏f。陳宣階則說,實際上吳林香解決了村上的難題,“有他在,我們也放心!
青壯年都外遷了
他是留守老人的精神支柱
“老吳,我今天打谷,來幫我扛下機子咯!备糁黄N了水稻的田壟,65歲的何維文在對面自家屋場里喊了一聲。
“好嘞,就來!边@邊的吳林香應(yīng)了一聲,就下山,穿過田壟,再上山,幫何維文把塵封一年的打谷機從雜屋樓上扛下來。
何維文的妻子鄧清華身體有病,干不了活。幾年前,眼看窩在山?jīng)_里討不到老婆,夫妻倆讓兒子出山做了上門女婿。從此,家里的大小活都落到何維文肩上。
幫著把打谷機扛下來后,吳林香又幫著趕牛把打谷機拖到山下的田里。兩個加起來131歲的老人,已經(jīng)不能抬著沉重的打谷機走山路了。
從何維文家出來,吳林香又去了隔壁的楊桂華家。92歲的老人有點耳背,吳林香坐在她邊上,湊近耳朵問“米還有吧?還要買藥不?”
楊桂華有腿疾,經(jīng)常要到村上的診所買藥,一直都是吳林香替她跑腿。老人平時的柴米油鹽都是吳林香負(fù)責(zé),養(yǎng)老金也是吳林香到鎮(zhèn)上的信用社幫忙取回來。有空時,吳林香會來看看缺了什么、有什么要做的,“晚上有事喊一聲,我也聽得到!
一直以來,抬頭只看到山的環(huán)境拖住了山里人的發(fā)展。“青壯年早走光了。”吳林香說,連帶上他們夫婦倆,山?jīng)_里的常住人口如今只有6個人。當(dāng)過組長的吳林香至今仍是留守老人們的精神支柱。
如果有一天我做不動了
這些老人怎么辦?
以前的長壽溪可不是這般冷清,山?jīng)_里的尖栗、竹坡兩個村民組共有30多戶人家,但考慮到后一輩的教育問題,2000年開始陸續(xù)外遷,F(xiàn)在,6個老人成了長壽溪名副其實的留守老人。家庭負(fù)擔(dān)相對較輕的吳林香是老組長,又是老黨員,是其他老人隨叫隨到的幫手。
可是,“今年我也感覺做不動了,比以前弱多了!眳橇窒阏f,他多次做楊桂華的思想工作,勸她去敬老院,可老人總覺得自己還行,“我能做口飯吃,不去敬老院”,說什么也不肯離開生活了60年的大山。
這讓吳林香很傷腦筋!拔乙矔,也有做不動的那一天!眳橇窒愀袊@,到了那時,老人們怎么辦?
吳林香說,關(guān)于老人的問題,他想了好久。雖然暫時還做得動,但真到了那一天,他一定會把楊桂華送到敬老院,再勸其他的老人跟自己的子女生活,或者投靠山外的親戚。
“我理解他們,山里環(huán)境好,在這里生活慣了,出去不習(xí)慣!笔聦嵣希瑓橇窒氵有個夢想,在長壽溪搞生態(tài)旅游,可話剛落音,他又有些失望地說:“只是,憑我的力量是做不到了!
但讓吳林香稍感安慰的是,今年村上花8萬元拓寬了山路后,已經(jīng)有村民看中大山蘊藏的優(yōu)良生態(tài)資源,計劃回遷,到山里發(fā)展養(yǎng)蜂產(chǎn)業(yè)。
山里生活
世外桃源般生活,除了鹽其他都能自給自足
大山里的生活是安靜的,留守的老人都過著自給自足的世外桃源般的神仙日子。
吳林香養(yǎng)了100多只雞,都是放養(yǎng),“是我母親手里傳下來的老雞種,有50年了!边養(yǎng)了牛羊,此外,200桶蜜蜂是他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即使按照老式做法,他每年只割一次蜂蜜,也能收獲200多斤蜂蜜。
“冬至的時候割,可以保存幾年不壞。”吳林香驕傲地向記者介紹,他的土雞和蜂蜜都不用出山賣,“文家市、江西的客人都上門來買,一年也有三萬來塊收入!
喝山泉,菜、稻谷自己種,摘正宗的老樹茶籽榨油,除了鹽,其他的都能自給自足。
大山的生活也很有趣,為了對付偷食稻谷的野豬,吳林香有個人人叫絕的發(fā)明,他把上十個爆竹的引線分散綁在一盤蚊香上,“每天早上做一盤,晚上10點鐘去點燃,蚊香點燃爆竹,隔半個小時就(炸)響一個,可以響一個通宵!
吳林香說,十幾年了,他一直用這個方法嚇野豬,效果很好。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