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冬天,22歲的新化女孩羅昕如,帶著青春夢想走進了高考考場。那時的她,拮據(jù)潦倒到心疼一條褲子,超過心疼自己的肌膚?烧悄菢拥牧x無反顧,才造就了今天湖南方言學界的“泰斗”教授。 01
寧割肉不傷褲
窮人家的孩子痛哭望讀書
1977年的高考改變命運
如今40年的光陰已匆匆流逝,她不知道,當年那份改變命運的高考成績單一直在湖南師范大學的檔案管里...
1977年剛恢復高考,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能考出平均分68分的成績,并不簡單。羅昕如教授出生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68年小學畢業(yè)的她,因父親的歷史原因,隨全家下放到了新化縣吉慶公社。而今,她回到當年的地方,推開了那扇關(guān)閉40年的記憶大門。
破舊的水桶、布滿銹跡的水缸、屋后的豬圈,這都是羅昕如40年前的青春記憶。
那時,14歲就告別小學校園的羅昕如,白天在生產(chǎn)隊開荒割牛草掙工分。由于家里窮買不起紡織品,晚上歸家之后還要用簡陋的工具紡棉花。那些日子艱難又心酸,羅昕如感覺呼吸起來的空氣都是苦澀的。
羅昕如:
本身割牛草的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我寧可把褲腿卷起來,讓荊棘把肉割了,割了肉可以長起來,但是割了褲子壞了,沒錢買。
我看著他們(對面學校學生)打球我好羨慕,又有球打,又有書讀,非常羨慕,非常痛苦,所以在堤上,我也是哭了很久,我在想跟他們一樣有這個權(quán)利的,但是我沒有...
就這樣,熬過了少女芳華。
1976年,21歲的羅昕如,與新化工農(nóng)瓷廠車間的曾憲年談起了異地戀,此刻她是吉慶中學的代課老師。鴻雁傳書,述說著各自日子里的平淡。
直到1977年10月的一天,羅昕如覺得,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來了。
老師告訴羅昕如,她有參加高考的機會。沒有正規(guī)教材,因為種種原因缺失的教育,并沒有攔住羅昕如向前的步伐。
當時沒有精力備考的男友曾憲年,一直鼓勵著羅昕如。這也成了她高考路上最大的動力。
她最終被湖南師范學院錄取了!而我們湖南方言界的“泰斗”也由此開始了人生的新篇章...
02
一見文學隨終生
終成湖南方言界“泰斗”教授
現(xiàn)在63歲的羅昕如,已是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博士生導師,湖南方言界的“泰斗”,當年,邁入大學校門的她,就與漢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到如今,上課打交道的還是那些最讓她欣喜的文學。
1978年3月,帶著對大學校園生活的憧憬,22歲的羅昕如進入當時的湖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就讀。書信成為了她和男友間維系情感的紐帶。初入大學校園,經(jīng)歷地一切對于羅昕如來說都是新鮮的,她迫不及待地要與男友曾憲年分享。
到如今,兩人一起攜手走過了幾十年的歲月,回想著年少時那些情愫,那些故事依然滾燙...
當年,收到女友從大學寄來的信,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的曾憲年,提筆作詩。
取名:《離別》
自古赴試女送郎,
而今我卻送汝行。
娓娓叮嚀多保重,
依依作別淚盈眶。
愿君此去多努力,
早傳捷報喜吾堂。
就這樣,兩人靠著書信互相扶持鼓勵,兩顆年輕的心也越走越近。當時,曾憲年與羅昕如每周都會互給對方寫一封信,四年從未間斷,累積的信件多達320封。每一封羅昕如寫的信里,都濃縮著大學時光里的美好記憶。
除了1977級中文系三班的學生,她在大學里還有一個稱謂——湖南師范大學女排隊長。難以想象63歲的羅昕如,在運動場上風采不減當年。打起排球來,依然有模有樣...
光陰如梭,四年的大學生活,隨著全班畢業(yè)照地拍攝而劃上了句號。1981年畢業(yè)后的羅昕如,被分配到婁底師專當老師,任教13年后,她又重新回到母校湖南師范大學專攻方言研究。
從下放知青,到湖南方言界“泰斗”,1977年的高考,改變了羅昕如的命運。她與丈夫攜手走過了35年的幸;橐觯缃駜簩O滿堂,夫妻倆始終心懷對這個時代的感激。
回想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回想那洗凈鉛華的時代
即便紅顏彈指老
但那些動人的故事依舊閃耀
而今回望當年事,
四十年重歸故樓。
欲買桂花同載酒,
與汝少年游。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