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縫紉機、舊廠房、老照片……4月15日,“沿著高速看中國(廣東)”主題采訪活動第二天,首站到達的是東莞太平手袋廠陳列館,這是東莞市紀念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yè)太平手袋廠的專題陳列館。東莞太平手袋廠創(chuàng)建于1978年7月,帶動了整個東莞乃至全國的工業(yè)發(fā)展,是東莞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重要標志。
小小手袋廠
拉開東莞波峰竟逐的制造大潮
東莞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是“黃金通道”廣深高速途徑的一個重要城市。
1978年7月,太平手袋廠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三來一補”企業(yè)。誰曾想,小小的手袋廠竟然拉開了東莞此后波峰竟逐的制造大潮,經不斷轉型升級,東莞迅速從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縣一躍成為國際制造業(yè)名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精彩而生動的縮影”。
大家的記憶被一下拉到了改革開放的時代。館內,太平手袋廠全景再現(xiàn)當年太平手袋廠的激情歲月,主體建筑以“電動縫紉機+舊廠房”為外觀造型,凸顯太平手袋廠的時代特色。
按照“序廳—手袋廠的創(chuàng)建—手袋廠的運營機制—手袋廠的管理理念—尾廳”的順序,陳列館采用場景化、情景化和信息化手段,將當時太平手袋廠的生產設備21臺、手袋78個、檔案資料65份、老照片100多張及各類生產工具配件等500多件老物品組合陳列,全景紀實再現(xiàn)太平手袋廠的加工生產、日常管理等細節(jié),展現(xiàn)了太平手袋廠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
陳列館雕塑廣場6000平方米,矗立著“光輝歲月”“考驗”和“圓夢”三個主題雕塑,以雕塑藝術的形式,生動體現(xiàn)了太平手袋廠敢喝“頭啖湯”,敢闖敢試的精神,激發(fā)東莞人奮勇前行的昂揚斗志,成為東莞新的精神坐標和靚麗名片。女工憶當年
一發(fā)工資整個城鎮(zhèn)都轟動了
東莞市太平手袋廠,是廣東省投產最早的一家對外加工企業(yè)。如果把黨的對外開放政策喻為催開百花的東風,那么,這個當年鄉(xiāng)間小廠,就是東風第一枝。
20世紀70年代末,此時的中國正悄悄啟動著開放的大門。經廣東省外貿局、省輕工業(yè)品進出口公司引薦,港商張子彌來到東莞縣二輕工業(yè)局,東莞縣二輕工業(yè)局根據(jù)當時的情況,介紹并引領他們來到太平鎮(zhèn),張子彌與太平服裝廠合作,開展來料加工業(yè)務。
“這就是當年在手袋廠工作的我,那時候很靚麗,現(xiàn)在成了老太婆咯!笔执鼜S第一批員工、出生于1949年的蘇秀儀指著博物館內的陳列照片,一邊回憶在太平服裝廠的工作時期。她介紹,當年多勞多得的計酬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工人積極性。
蘇秀儀說,一般工人工資很低,一個月18元、28元、38元不等,但是太平手袋廠實行“按件計酬”,調動了全廠工人的積極性,大家通宵達旦地趕生產。“要是有能力進來這個廠,那個笑的開心啊,大家都想擠進來!據(jù)悉,1978年,哪怕是工程師一類的,也只有不到100元的月收入。但是太平手袋廠工人頭一個月就已經嘗到了甜頭,連學徒都能拿到80到110元的月工資。一發(fā)工資,整個城鎮(zhèn)都轟動了。蘇秀儀印象深刻,那個時候的工資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家里添了“三大件”電風箱、有洗衣機還有電視機,非常高興。
太平手袋廠在1996年12月清算結業(yè),它點燃的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到整個莞邑大地,開啟了東莞獨具特色的外向型經濟之路。在結業(yè)之際,蘇秀儀特地買下了廠內的一臺縫紉機,“當時想著放在家里縫補衣服,也是不錯!焙髞,沒想到,蘇秀儀自己家中珍藏的“寶貝”成了博物館的陳列品。太平手袋廠陳列館是東莞市紀念中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yè)太平手袋廠的專題陳列館,于2019年12月18日落成啟用。太平手袋廠創(chuàng)建于1978年7月,率先嘗試對外加工貿易,推開了東莞外向型經濟的大門,帶動了整個東莞乃至全國的“三來一補”工業(yè)的發(fā)展,是東莞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的重要標志,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