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相關專家來到招果洞遺址
一個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里,竟然隱藏著一段黔中地區(qū)古人類的秘密。由于發(fā)現(xiàn)了4萬年前延續(xù)至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貴州貴安新區(qū)招果洞遺址最近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目前,遺址相繼發(fā)現(xiàn)用火遺跡51處、墓葬兩座,大量石制品、磨制骨角器,以及和人類活動有關的動植物遺存。在該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萬多年前的磨制石器,是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通體磨光石器之一。
遺址內大量的石制品、磨制骨角器從何而來?對古人類來說有何作用?反映了當時古人類怎樣的生活狀態(tài)?
4月20日,記者隨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相關專家以及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館員、招果洞遺址考古領隊張興龍來到招果洞遺址,實地調查招果洞遺址石料來源。
調查組在招果洞遺址進行探討
專家提出重要觀點
洞穴整體塌陷時間約在1.2萬年前
4月20日上午11點,天氣晴,推開一道大鐵門,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相關專家與張興龍在招果洞遺址匯合,并在遺址現(xiàn)場進行考察與探討。
張興龍介紹,考古工作人員還在招果洞遺址發(fā)現(xiàn)了兩處落水洞,洞底相互連通,整體走向與洞道一致。然而由于流水長年累月地滲透,底部洞穴的堆積物已經(jīng)掏空,導致上部地層整體塌陷,有關專家根據(jù)地層判斷,洞穴整體塌陷的時間大約在全新世時期。
記者查閱得知,全新世是地質時代最新階段,大約從12000~10000年前持續(xù)至今。也就是說,招果洞的整體塌陷,可能就在1.2萬年前。
“從目前的挖掘現(xiàn)場觀察,可以推斷出整個洞穴的坍塌速率大概是恒定的!爆F(xiàn)場,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德遠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
他解釋說,在遺址內的地層堆積中,石灰?guī)r角礫分布應該是等速的大范圍分布,但有人類活動的區(qū)域,石灰?guī)r角礫分布范圍則要小一些,這說明可能存在人為改造的情況。
“有意思的是,根據(jù)洞口情況和考古探方內的情況看,可以推斷出當時古人類還喜歡往洞外扔石頭!蓖醯逻h說。
那么,這些石頭從何而來?古人類制作石器的原料又從何處獲。烤o接著,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專家團隊與張興龍帶著錘子、鐮刀等工具開啟了一次“尋石調查之路”。
王德遠爬上峭壁尋找石料來源
叢山峻嶺里找石頭
發(fā)現(xiàn)燧石條帶很驚喜
在距離招果洞遺址2公里以外,走過彎彎曲折的鄉(xiāng)村路,來到一片叢林腳下。“沒錯,就從這里上!”在一名當?shù)乩相l(xiāng)的帶領下,調查隊找到了尋覓石器原料的最佳路線。
說是“最佳路線”,其實是一條無行走痕跡、又濕又滑的爬山路。一行8人一步一滑,跌跌撞撞爬了許久,才到達高于地面50米的叢林中。
一邊爬一邊找,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德遠和貴州省工程防震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紀星星、工程師羅祎浩、工程師阮杰等,一路敲敲打打,只要看到有可能是石器原料的石頭,就敲開表層,先是肉眼觀察,然后拿出一個白色瓶子裝的稀鹽酸(HCI),用滴管取出,滴幾滴在石頭上。
用滴管取出稀鹽酸滴在石頭上做實驗
“這樣做的目的,能迅速分析出這塊石頭的材質!
“你看,稀鹽酸(HCI)滴在石頭上沒有 任何反應,證明這塊石頭屬于硅質巖,硬度較硬,適合作為石器原料!
“再看這一塊,稀鹽酸(HCI)滴在石頭上迅速有氣泡反應,證明這塊石頭屬于灰?guī)r,硬度較差,不適合作為石器原料。”
想要挖掘更多古人類石器原料的秘密,大家繼續(xù)上山尋覓。就在這時,一個面積有50~60平米的大洞呈現(xiàn)在眼前。
該洞被當?shù)厝朔Q之為“牛洞”,洞口堆積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洞壁上的巖石層分布顏色不一?梢郧宄乜吹剑虚g有一層黑色的巖石層條帶,非常明顯。
洞壁上的黑色巖石層條帶非常明顯
“這就是在最早期時沉積了一層硅藻泥,沉巖以后形成的燧石條帶!睆埮d龍說,這種黑色的燧石非常堅硬,就是古人類用來制作石器的原料。
看到這么明顯的燧石條帶,大家興奮不已。
調查組在洞內挖掘石料來源
工程師羅祎浩拿著錘子一陣敲打,想要敲下一塊研究透徹,無奈根本敲不下來。
考古發(fā)現(xiàn),往往都始于一個意外。幸運的是,下山后,專家們在山腳下意外找到一塊有6公分長、4公分寬的黑色石塊。
張興龍拿在手里仔細一看,這就是一塊非常“漂亮”的黑色燧石,石塊的邊角又黑又亮!斑@值得拿回研究所繼續(xù)研究!彼d奮地說。
調查組找到一塊非!捌痢钡暮谏菔
古人廢物再利用
骨骼和鹿角變工具
招果洞遺址“一夜成名”,還因為它是中國目前出土磨制骨角器最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遺址在距今3萬多年地層中發(fā)現(xiàn)300多件加工精美的磨制骨角器,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磨制骨器之一。
在距今早于1.2萬年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1件通體磨光石器,刃部粘有大量赭石粉末,,這是中國最早的通體磨光石器之一。
此外,數(shù)百件石器、骨角器、陶器等生產(chǎn)生活用品,還原40000年前,古人類狩獵文化,及如何在洞穴中刮削、分解、加工食物,繁衍生息的場景。
那么古人類是如何用這種堅硬無比的黑色燧石制作石器的呢?據(jù)推測,或在新石器時期前,古人類在招果洞居住的生存模式,可能仍處于“就地取材式”采集階段,石器制作技術主要有錘擊法和砸擊法兩種。
工程師羅祎浩想要敲下一塊燧石,無奈敲不下來
王德遠和紀星星在叢林中采集到石料后,進行砸擊與錘擊對比。結果表明,砸擊法石核是最具辨識度的,經(jīng)過砸擊法利用的石核較容易產(chǎn)生兩極特征,并且具有明顯的砸痕。
他們據(jù)此推斷,古人類利用燧石制作的石器,也更鋒利。
根據(jù)遺址出土的25種動物骨骼,考古學者還原了一份古人類“人氣菜單”。其中,鹿肉占“絕對C位”。其次,古人類愛吃牛、豬、虎、狼、熊、兔子肉。貓、獾、豪豬、竹鼠、田鼠也在“最喜歡的菜品”列表中。
“所以,他們制作這樣的石器多半用于切割肉類等,就像我們現(xiàn)在用的刀一樣!睆埮d龍說。
由此也可以推斷,洞內的磨制骨角器來源自動物的骨骼和鹿的角:古人類把動物狩獵來,吃完肉以后,沒有丟棄掉它們的骨頭,而是廢物利用,將動物骨骼和鹿的角做成精致的骨角器。
由此可見,古人類的狩獵技術在不斷提高,食物來源也越來越豐富。
張興龍和羅祎浩正在對一塊石頭進行研究
古人類還喜歡紋身?
還可能用紅色染料染色?
另一個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是從距今早于1.2萬年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1件通體磨光石器,刃部竟然粘有大量赭石粉末。
專家們認為,這些粉末可能和人類的象征性行為有關,從側面說明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的復雜化。
張興龍表示,這一發(fā)現(xiàn)之所以意義重大,除了通體磨光石器年代最早外,粘在刃部的赭石粉末,還為探討最早的磨制石器的起源和功用,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
他甚至進一步推測,通體磨光石器刃部粘有大量赭石粉末,說明古人類可能存在用紅色染料進行染色的可能性。結合民族志材料記載的狩獵采集人群一般存在紋身的情況,說不定當時的古人真有紋身行為。
“通過此次石料來源調查,可以推斷當時的古人類不僅常常狩獵,還在距離遺址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的地方獲取制作石器的原料!睂<覀冋f。
他們表示,同時還有一種可能:石頭風化后脫落在山腳,又或者經(jīng)過河流沖刷到河岸邊,古人類便能“就地取用”。
招果洞遺址的挖掘工作已經(jīng)結束,但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究竟這些出土的大量石器制品、磨制骨角器等,地層關系明確的文化遺物,還可為復原史前人類文明提供怎樣的重要依據(jù)?還有當時發(fā)掘的兩座墓葬和遺骨是怎樣的具體情況?這些都將等待著我們繼續(xù)層層揭秘。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