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看的是一項古老的手藝,這種工藝曾經(jīng)與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搟面杖,糖葫蘆架子,陀螺,搗蒜錘,家具腿、紡織工具等都曾經(jīng)出自這門手藝,據(jù)說在中國已經(jīng)存在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現(xiàn)在我們記者就帶您趕往邯鄲的廣平縣,去看看這一門古老的手藝。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旋的光又光,圓又圓,不光不圓不要錢。
這是在邯鄲廣平縣城出現(xiàn)的一幕,老人的吆喝一響起來,就開始聚攏起人來。老人右手不斷扯動繩索,左手的刨刀不斷的削出木花來。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這是旋搟面棍兒,搟面杖兒,
記者:這很難見到啊。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這很少,現(xiàn)在旋的人不多了。
老人叫李清玉,今年62歲。他介紹說,這種工藝叫做木旋,不僅能旋搟面棍兒,口哨,陀螺,搗蒜錘,就連健身棍都不成問題,吸引了不少人購買。
外地游客:手工打造,回家包餃子,砸蒜,給小孩買玩具,很少見,我特別喜歡這個,因為我小時候有這個玩的。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我們村以前都是干這個的。
記者:這個有歷史,有故事。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對。帶著你們?nèi)グ。來我們村見見傳承人,跟傳承人說說話,談一談。
李清玉非常健談,賣完東西后,我們跟他一起趕回南小留村。南小留村在廣平縣城的東部,經(jīng)過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回到了村子,在村東頭兒,我們見到了木旋的傳承人郭玉生。郭玉生今年69歲,幼年學(xué)藝,曾經(jīng)挑著擔(dān)子走南闖北,靠賣旋貨為生。他告訴我們木旋工藝最重要的是眼前的這個木質(zhì)框架。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我坐的這個叫旋床,旋這個木頭活兒都要使用這個旋床。
記者:這個床有多少年了?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大約有120年了。這是從我爺爺?shù)臅r候傳下來的,我爺爺都過世50年了。哎成了老古董了。要不有人要我這個床了,我多少錢也不能賣。
別看簡單,在旋床的前頭,有兩個鐵質(zhì)的錐尖,一個在床身上,一個在活動的木塊兒上,用來固定要旋的木料,手工藝人不斷的敲打來壓緊木料。木旋制作就開始了。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這個是車弓子,拿著這個車弓子就可以帶動這個木頭,拉著就可以旋轉(zhuǎn)。這兩把是圓刀,這兩把是平刀。
記者:這是五件套嗎?必須要有的?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必須要有。這個硬木頭必須使用圓刀子,去旋去,因為它占的面積小。圓刀子旋的差不多了,再用平刀一平,活兒就差不多了。
在車弓子的拉動下,木料不斷的滾動,圓刀以最快的速度旋出木料的大致形狀,而平刀很快就能讓其平整。提起這種手藝來,郭玉生說,歷史相當(dāng)古老。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盤古軒轅創(chuàng)木旋,至今世人永傳承,到現(xiàn)在咱們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記者:炎黃二帝,咱們是奉黃帝為祖師爺。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哎,對。
傳說在上古的戰(zhàn)爭中,黃帝使用的指南車就是通過木旋工藝加工制作的,而在南小留村,每年正月里,全村都會舉行盛大的聚會,來紀(jì)念軒轅黃帝。南小留存村從明代開始加工木旋,在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一段時間里,南小留村家家戶戶有旋床,男人個個會木旋手藝,通過這種方法曾經(jīng)制造出了很多種生活、生產(chǎn)用具。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這是我們城市里邊炸果子,炸油條,用的這個東西。
記者:搟果子,油條用的。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對對。這個是打燒餅用的,打燒餅錘。這個是搗蒜錘。那個是搟面杖。都是咱手工旋的。
記者:那個我能看出來,很像扎糖葫蘆的那個。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這個對。這個就是扎糖葫蘆,邊上別上糖葫蘆?钢ベu的。
不光是這些,依靠木旋這種工藝,還能制造家具腿,木碗,盤子,花瓶,紡織工具,樓梯扶手,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用具已經(jīng)被機械生產(chǎn)徹底取代。但經(jīng)久不衰的,可能只剩下孩子們的一些玩具了。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這一個完整的陀螺就下來了,小時:候也是打這個。哈哈。這是咱們中國人男孩子無論城市農(nóng)村都玩這個,旋這個玩意兒,得有三百多年了。
記者:中國人抽這個陀螺,至少三百年了。
南小留村陀螺的依然保留著三百年的樣子,歷史仿佛凝聚在那一顆顆陀螺中。接下來我們節(jié)目的錄制不得不終止,因為村里的年輕人將要舉行一場婚禮,長輩們也需要主持和幫忙。為了紀(jì)錄拍攝村里人的生活場景,我們征得婚禮主人的同意,決定跟隨李清玉老人參加這場婚禮。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年輕人都回來了,這不結(jié)婚,人多的時候,都在家呢。
記者:你高興嗎,老人們?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飯菜李清玉 :高興,高興啊。
這是婚禮前一天的午飯,村中的老年人幾乎都忙碌著,空氣中彌漫著飯菜的香味,沒有想到就在門口一股關(guān)于木旋討論的交鋒開始了。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老人):三十以下的都不會,連一個會的都沒有,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年輕人):叔,從十幾上干的這個,十二還是十三?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老人):十二。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年輕人):十二就開始干啊。至少干了六十年了。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年輕人):干了一輩子這個了,算是沒發(fā)了財吧?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老人):發(fā)啥財啊,沒餓死算是好事兒。!
這些話讓像李清玉這個年紀(jì)的老人們很尷尬,不過年輕人的理由也很直接。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年輕人):現(xiàn)在我們村還有人干哪個啊,基本上就那幾個人了。(就老人了)就老人了,掙錢掙得少啊,光靠那個,你家里顧住了啊。是不是,不行,光靠那個也不行了。
記者:就得走出去。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年輕人):就得走出去,娶個媳婦這么多錢,光靠那個什么時候能掙過來娶媳婦錢,是不是。
年輕人一嫌不賺錢,二怕累,現(xiàn)在沒人愿意學(xué),這是擺在李清玉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午飯過后,有了空閑時間,我們的采訪得以繼續(xù)。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咱們要到郭付合家去,他是搞木旋的。記者:跟你們一樣。
李清玉 郭玉生:一樣一樣。
記者:他多大年紀(jì)了。
郭玉生:他今年六十來歲。也六十來歲。
記者:像這種都是這個年紀(jì)在搞這個?
郭玉生:都是這個年紀(jì)在搞這個,現(xiàn)在年輕人都不學(xué)。
李清玉:旋著呢。旋的啥木頭啊。梨木?
郭付合:梨木的。
郭玉生:梨木好,梨木搟杖光。
郭玉生和李清玉一進門就能準(zhǔn)確判斷出郭付合使用的木料。
記者:這是梨木的搟杖啊?
郭付合:梨木的。
記者:梨木有什么講究?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梨木光,越使越光。梨木還硬,旋這東西屬梨木的好 。
郭玉生、李清玉和郭付合被村里人稱為木旋手藝的三大鐵桿兒,三個人湊在一起,總有談不完的話題。他們說,南小留村木旋的取材就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樹木,楊、柳、榆、槐、梨、桃、棗、杏都可以。由于取材方便,加上手藝獨特,數(shù)百年來,使南小留村稱為遠近文明的“手藝村”。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民國三十二年,這是鬧饑荒,我們村就沒有人出去要飯。(為什么)旋貨,在家里靠這個木旋維持家里的生活,外村的十里三十里的村子都羨慕我們這個村。(也就是靠手藝吃飯)對了,靠的就是耍這個手藝。
靠著木旋手藝,南小留村躲過了數(shù)百年來的饑荒災(zāi)年,村里的很多年輕人很難理解,木旋在這些老手藝人心中的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南小留村的木旋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
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郭玉生:1964年,1965年最風(fēng)光了,家家戶戶旋,六幾年我們村一千七百多口人,一千七百多口人孩子大人都有活干。有旋的,像這個小兒童玩具,小老虎,小孩兒安個耳朵,安個尾巴,了了事,這都中。
隨后的改革開放,車床機械的使用給了南小留村的木旋沉重的打擊,木旋如何傳承下去成了這些老人心中最大困惑。三個人中,倒是身體較好的李清玉堅持走出去,走街串巷攬活兒。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全國走過,河北就不用說了,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串了幾個省。
老人的困惑歸困惑,第二天,南小留村的婚禮還要舉行,老人們依然需要參加。
新郎:高興。
新娘集體:高興。
集體:新婚快樂,春節(jié)快樂!
這是一場年輕人的狂歡,在一旁操持的老人們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倒是李清玉,吃完午飯后,拉上自己的家伙,依然開始走街串巷。
邯鄲市廣平縣南小留村村民 李清玉 :旋小搟杖,大搟杖,搗蒜錘,誰旋搟杖,旋搟杖的來了。
熟悉的吆喝聲傳來,讓人倍感親切,現(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理解,數(shù)百年來,木旋不僅是一門手藝,也是多少代人養(yǎng)家糊口的工具,老人的堅守技藝的傳承,可能有著一份對老手藝的尊重,一份對故土的依戀。在我們的節(jié)目錄制中,年輕人告訴記者,照村里手藝人老去的速度,二十年后,南小留村將無人再會掌握木旋這種手藝。是讓這門手藝放進博物館,還是代代傳承,這不僅是南小留村,也是值得當(dāng)?shù)氐挠嘘P(guān)部門思考的問題。我們希望李清玉老人吆喝聲以后我們還能聽到,這承載一個技藝的故事,一個民族的記憶。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dān)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zé)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