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環(huán)島跑!弊T太Pauline第一次聽到先生譚志強念叨時,有點沒反應過來,接著的第一反應就是反對,“都61歲了,連續(xù)一個多月要每天跑20多公里,還在人生地不熟的臺灣,出了事怎么辦?”
譚太希望這是丈夫的一時興起,但這邊譚志強已經(jīng)開始搜集資料、了解臺灣的地理環(huán)境、交通住宿、物色慈善機構等,在接下來一年的時間里,他從零開始,一點一滴靠近目標。
對于譚志強而言,這場漫長的奔跑,并非一個長跑愛好者的一時興起,更多的,是作為義工,他所能想到幫助癌癥患者的最好方式。于是,在2015年,他用40天的時間,完成臺灣環(huán)島跑,全程近1000公里的跋涉,他為癌癥患者募集到善款26萬港幣。
“一直想不到籌款的辦法,為了增加難度,最后想到跑馬拉松的方式籌款,希望能籌到更多的錢。”談起這場跋涉,譚志強仿若昨日。10月底的這天,他穿著簡單的短袖,在香港馬鞍山長者地區(qū)中心為老人們上課,這也是過去這一年里,他每周必做的事情之一。
除此之外,這位閑不下的義工,眼下正在籌備11月的環(huán)港跑,這種由兩岸四地的志愿者參與,以環(huán)港跑的形式為癌癥患者籌款的活動,今年已經(jīng)是第二次舉辦。去年,120多人、總共7天的長跑,募集到了30萬港幣的善款,而參與的人中,超過一半都是癌癥病人。
“我很佩服阿譚堅毅的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毕愀凵鐣@鹗痖L葉文娟感嘆,除了成功協(xié)助癌癥病人籌款,更可貴的地方是在社會中傳遞正能量,鼓勵不同年齡和階層的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和幫助身邊的人,“這份關愛互助的精神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最好的經(jīng)歷
從義工到專業(yè)社工
見證香港福利服務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譚志強很瘦,已經(jīng)64歲的他頭發(fā)花白,每每換上運動短褲,就會露出結實有力的小腿,那是長期鍛煉后呈現(xiàn)的效果,55歲那年,他完成人生的第一個馬拉松跑,就此愛上長跑。
能將愛好和志愿結合起來,這是譚志強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狀態(tài)。
譚志強熱愛香港,這個他長大的城市,有著最優(yōu)美的海岸線和全年燦爛的陽光,在那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年代,年少的他在一次次義工經(jīng)歷中,感受著幫助他人的美好,并將此作為理想。從大學社工專業(yè)畢業(yè)后,譚志強以專業(yè)社工的身份在香港社會福利署工作了37年。
“那是一份真正讓我實現(xiàn)理想的工作!譚志強一直很慶幸,香港社會福利署本就致力于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提供適切的福利服務,過去半個多世紀,香港的福利服從早期專注于濟急扶危,發(fā)展成多元化的專業(yè)服務。
在那里,譚志強先后從事過有關青少年、家庭服務、精神病康復服務和預防家暴等工作,并擔任過醫(yī)院社工,他見證著香港人如何將市井之間的互助文化,轉(zhuǎn)變?yōu)橹驹阜⻊,并滲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
事實上,因為義工經(jīng)歷在心中播下助人為善的種子,最終成為專業(yè)社工,這幾乎是70年代香港不少年輕人的共同選擇。
香港明愛青少年及社區(qū)服務總主任黎永開在志愿服務一線工作了近40年,大半生的堅持源于中學階段他從義工那里得到的幫助,那個因為放學后不愿回家而被關心的小孩,最后自己成為義工,去為生活困苦不認識字的群眾寫信讀書,后來,成績優(yōu)異的他在填報大學志愿時,放棄大熱的金融專業(yè),選擇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
“做義工,原來很開心!比缃,黎永開和譚志強還能想起幾十年前,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宣傳語,他們依然記得自己被幫助時內(nèi)心所受到的巨大觸動!笆畮讱q的年紀,對世界有著太多的好奇和彷徨,這時候,義工的經(jīng)歷仿佛打開了一扇窗戶,我發(fā)現(xiàn)原來真的因為我的一點點付出,讓所身處的城市變得美好一點點!
最瘋狂的事
退休后做義工籌款助人
61歲1000公里的奔跑
2014年11月,譚志強從香港社會福利署退休了,這位工作了37年的專業(yè)社工,面對自己時間充裕的退休后時代,他想通過終生學習,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助人為快樂之本,我一直記得這個說法。”從社工變回義工,譚志強認為這二者的本質(zhì)是相通的,另一方面,他覺得自己擁有了更多選擇和自主性。
“在香港做義工,你可以找到各種種類和形式,并從中選擇出自己感興趣的!從香港社會福利署提供的數(shù)據(jù)上看,登記的3247家社會福利機構中,從街頭捐款到定期助學、助老、助環(huán)保,還有諸如馬拉松等充滿慈善元素的體育活動,覆蓋幾乎所有有需要的群體,“如果真沒有你感興趣的,你還可以自己組織團隊來完成,各種機構都會提供幫助!
有感于曾經(jīng)在醫(yī)院腫瘤科做醫(yī)務社工的經(jīng)歷,譚志強想幫助那些癌癥患者。在過去,他見過被龐大的開支壓垮的家庭,更見過頭一天還和他說笑的患者,第二天就病情加重,再也沒醒過來,“對于癌癥患者和家人,從心靈到經(jīng)濟都需要支持!
準備一點點展開,個體的力量或許微小,但是譚志強很認真。在確定受惠機構時,這位曾經(jīng)的專業(yè)社工有著自己的考量,香港很多福利機構,廣為人知的大機構能獲得比較多的資源和政府幫助,而民間很多小型福利機構或基金計劃,對弱小群體的幫助同樣務實,他想為這類機構籌款,最終確定為“張謝寶英乳癌資助計劃”慈善基金會籌款。
打動譚志強的,是這個基金會背后的故事。張達明律師的太太謝寶英女士因為乳癌去世,她明白乳癌病人所遭遇的困境,在離世前,和丈夫成立“張謝寶英乳癌資助計劃”慈善基金會,“就是為窮困的乳癌患者送上關愛和支持,所有善款都捐助病人,協(xié)助他們度過艱苦的治療過程,維持生活和尊重!
就這樣,跑步、環(huán)臺及公益,三個元素的結合,有了譚太眼中“最瘋狂的事”。
全程40天,2015年2月23日,譚志強從臺北沿東岸出發(fā),經(jīng)宜蘭、花蓮、臺東、屏東、高雄、臺南等12個城市,最終跑回臺北,在經(jīng)歷了孤單、病倒、危險和困難后,他最終完成930公里的路程,為香港防癌會“張謝寶英乳癌資助計劃”慈善基金籌得超過港幣27萬元的善款。
因為這場奔跑,有人將譚志強稱為香港“阿甘”,和那部經(jīng)典電影的男主角一樣,有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對人生最澄澈的態(tài)度。“其實跑步的時候很放空,真的堅持不住的時候,就想著自己為來這里走過的路,也就慢慢堅持下來了!
繼續(xù)奔跑的日子
越來越多癌癥患者加入
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群體
“反對不了,那就干脆支持吧!譚太感觸很深,這件最初在她眼中并不具備可能性的事,隨著一點點的完成和延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善意在相互感染。
其中,有好友Albert在40天里駕車支援,全程照料譚志強,為了省錢,兩人一路住在廉價民宿;經(jīng)過被稱為“死亡公路”的蘇花公路時,面對蜿蜒曲折、臨崖逼岸的路線,臺灣人Peter和蘇菲全程陪伴;此外還有中途專門飛往臺灣支持、打氣和陪跑的朋友,都讓這一路的奔跑不再孤單。
“在慈善跑中,還認識了很多臺灣朋友,最初我們互不相識,但是真的因為正向助人的熱心連在一起!弊T志強記得,得知他們是慈善跑后,有民宿的老板娘免費將他們的房間換成最舒服的一間,還有一路送來雨衣的陌生人,提供一碗熱豆花的小店老板。
在臺灣全年最冷的一天,接近零攝氏度的低溫中,譚志強從彰化市南瑤宮香客大樓跑到臺中,因為路線復雜,臺灣人王家鑫選擇陪跑!八怀E懿剑@么冷的天氣,真的很辛苦,在上橋時,他喘著氣去撿被風吹落的帽子,看著他的背影,那一刻我真的很感觸,不知道怎么感謝他!
結束這次環(huán)臺跑后,回到香港的譚志強休息了接近3個月,他覺得就像是目標完成后,身體透支的疲憊感將人擊倒,從那之后,他更加注意鍛煉身體,并珍惜自己的雙腿,“感覺跑馬拉松是跑一次少一次,所以現(xiàn)在很少去參加了,我珍惜每一次份額,想全留給慈善跑。”
2017年年底,慈善環(huán)港跑在香港舉行,這一次,120多人、總共7天的長跑,募集到了30萬港幣的善款,而參與的人中,超過一半都是癌癥病人。
譚志強記得參加的每個人,其中,專門從臺灣趕到香港參加的Peter,曾經(jīng)也是癌癥患者;還有阿志,途中腿有受傷,仍要堅持,最終被譚志強和其他義工勸服;“還有個病友呀,也是從臺灣來的,一輩子節(jié)儉,都不過生日的,他總是慢慢跑!譚志強頓了頓,紅了眼眶,“后來跑到終點,他告訴我們,這天是他的生日,這是他這一生最有意義的生日禮物!
眼下,今年的慈善環(huán)港跑也將舉行,譚志強忙碌打理著大小事務,勞累也充實,他很開心,越來越多的癌癥病人加入其中,除了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群體,也讓有著切身體會的人,從病痛中站起來,并去感染更多人。
“生命不止,就要一直奔跑下去!站在海岸邊,譚志強一身樸素,他也期待著能有一天,在內(nèi)地城市哪個城市舉辦慈善跑,“會有那么一天的,畢竟,在香港,一切都有可能!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