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逝去的時間,感受城市的變遷,《新聞夜航》特別報道《變遷》為大家介紹一位老人,他可以說是一位寶藏級人物。在他的電腦中,裝著哈爾濱近二、三十年來的歷史。
77歲的鄭學清,如今已經頭發(fā)花白,但還是能熟練地運用照片處理軟件,修整電腦中那些塵封多年的老照片。
有灰塵了就可以修一修,這個把這個點兒修掉了,這照片有劃傷的、變顏色的、發(fā)霉的都有,所以就得修,盡量能恢復到原狀,但是也不可能恢復到原狀了。
在鄭學清的電腦中,有一片極為重要的儲存區(qū),記錄著二、三十年里,哈爾濱新老城區(qū)的對比。
這個文件夾里面可能有三百、四百張(照片)這個文件夾里都是新舊對比的照片。
你看這是省政府,對面省公安廳,再對面風華機械廠,后面就是馬家溝機場,那時候的開發(fā)區(qū)一片平地,所以這張照片就反映哈爾濱建設變化得多快。
這就是現(xiàn)在同一個位置,這就是省政府,這是省公安廳,這是風華機械廠,后面就是開發(fā)區(qū)。
在這些哈爾濱二、三十年前的舊景里,如果你不是哈爾濱本地的老人兒,可能根本分辨不出照片中拍攝的,到底是現(xiàn)在的哪個區(qū)域。
群力二十年前是這樣。
現(xiàn)在是這樣。
這紅樓是博物館,這是1988年。
這是現(xiàn)在。(那個時候晚上燈也沒這么亮吧?)那時候哪有燈啊,那時候燈非常少,就是照明燈,不像現(xiàn)在燈飾化搞得這么漂亮。
現(xiàn)在的哈爾濱城區(qū),高樓大廈平地而起,就連夜晚,也是燈火輝煌,目光所及之處,都是一片寬敞明亮的景象。
(整理這些照片得多長時間啊?)整理了兩、三年,現(xiàn)在還沒整理完呢,還有很多是沒標上號的,有的都不知道什么地方了,變化太大了,它沒有標志性的東西就不好找。
照片拍攝的年頭太多,哈爾濱城市發(fā)展太快,雖然反復對比,電腦里的好多老照片依然找不到歸屬地。這樣的變化給鄭學清的整理工作增添了不少“煩惱”,但他也在這樣的煩惱中樂此不疲。那些不知歸屬地的照片,或許也將隨著時光的流逝成為永久的“懸案”。當時的新聞,如今也已成為埋藏于人們心中的歷史。
八十年代的時候是黑白電視,還憑票(買)呢,哈一百賣黑白電視的柜臺,(排隊呢?)不是排隊,他們都在看,沒有票,買不了,另外也挺貴。
這就是九十年代了,九十年代的哈一百,這電視墻嘛,但那個時候還都是座式電視,不像現(xiàn)在有可以掛的,可以平板的。(這個時候買電視也憑票嗎?)這時候就好了,但是就是買不起,太貴了, 屬于三大件了。
電視、冰箱、洗衣機這就是曾經能增添家庭幸福感的三大件,條件不夠,買不到的時候,到商場里扎著堆看也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而隨著城市逐步發(fā)展,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將這些大件一個個搬回家,都不再是夢了。
(這個人也是照片里的人是嗎)對對對,這都是拍上去的。那時候誰能想到我二十年、三十年之后擁有汽車嗎?那時候汽車對他們來說根本沒關系,現(xiàn)在滿大街都是汽車,這就是社會變化,這個變化更大。
城市在變化,社會生活也在變化。人們的出行方式在變化,穿著打扮也在變化。細枝末節(jié)、方方面面都經歷了可以說是天翻地覆的改變,這個城市就像他的平房變高樓那樣,本身也達到了高水平。每一次快門聲響,留下這一張張照片,也留存了逝去的時光。
能夠留住時間的實際上就是這些圖片,所以這些圖片是現(xiàn)在我們用錢買不到的,你能買過去的時間嗎?
鄭學清老人展示給我們的這些照片全都是他背著相機,一張一張照出來的。說起來,他和我們也是同行,是一名攝影記者。在他的工作經歷中,不僅記錄著城市的改變,他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在這種變遷的洪流中不斷向前。
1998年抗洪的時候在水里采訪,到呼蘭去,通呼蘭這個道已經都上水了,這是在水中拍的。(那個時候車還挺有年代感的)都是那個吉普車、面包車。這就是攝影背心、照相機,攝影記者的一個打扮。
穿著攝影背心,背著相機,在三十年前,這就是一副標準攝影記者的打扮。1984年,鄭學清40歲的時候,才從一名宣傳工人轉行成了一名正牌的攝影記者。
這張照片就是拍火車站前面改造,1996年。這是站在綠化工程車的斗上了,剪樹枝的那個斗,就是有個高角度,要不拍不了大場景。
因為拍攝任務的需要,在拍攝哈爾濱市區(qū)改造以及建筑施工的重要節(jié)點時,想要拍攝大的場景,不能靠設備,只能靠頭腦。任何角度、任何點位都有可能成為取景地。
那時候還使閃光燈呢,現(xiàn)在都不用了,現(xiàn)在數(shù)碼相機可以增改。
拍高處的話,一般我們工作,像這個消防隊的云梯,能升到38米,拍高角度不坐飛機的用它拍。
在當時,現(xiàn)在的航拍器、無人機還沒被發(fā)明,想要照片拍攝的角度再高些,那就只能動用直升機了。
我們一開始是坐直升飛機,拍一些大的橋、路啊,這樣的工程竣工以后,去航拍,租一次飛機大約是兩萬塊錢,(這么貴啊)兩萬塊錢一個小時,如果你超時了,就是再加錢。
在經濟并不發(fā)達的上世紀90年代,一小時兩萬的費用可以說是“天文數(shù)字”。
這就是當年在直升飛機照的,(這就是你們當年的航拍設備唄?)對對對。(設備夠大的了。)
在飛機上就是這樣,有你們電視臺的,有我們報社的擠在一個艙門上往下拍,一般就是四、五個新聞單位,租一次飛機不容易,大家都擠在這個艙門,尤其到了關鍵的部位都往前擠。
航拍設備巨大,費用還高。直升機的機艙內雖然能裝上十多個人,但是可供取景拍攝的艙門就那么一個。
拍照片的口就一個,(那時候想抓一個鏡頭挺難得)很不容易,雖然飛過多少次,但是有的時候好的鏡頭大家都搶,搶不上。(怎么搶?)都往外面伸鏡頭啊,有的時候都不看了直接盲拍了,搞新聞?chuàng)岀R頭嘛,在這個上面體現(xiàn)得最精彩。
隨著工作年限的增長,鄭學清的閱歷逐日豐富,視野也隨之拓寬。照片拍了一批又一批,手中的拍攝設備也換了一臺又一臺。如今,不論是照片的拍攝還是保存都比最開始先進了很多。
最開始存底片,那時候底片就這樣保存,不讓手碰怕有劃傷,怕有印痕,就都這樣保存。
現(xiàn)在就用光盤,再后來就是電子文件,再就是硬盤。
(這是您退休之后買的嗎?)對,這是自己買的,喜歡攝影一輩子了,沒有設備不行。(還有啥設備)還有無人機,這臺機器剛使一年多,之前的飛丟了,三年換了三臺機器。
作為攝影記者的15年里,鄭學清在這座城市記錄了無數(shù)的歷史性瞬間。即使退休了,他也始終沒放下手中的相機。依然走大街,訪小巷記錄著哈爾濱現(xiàn)今的風貌。
玩了一輩子了,拍了一輩子了,放不下,我還有這么多東西還沒完成呢,所以還得拍。
(這里面都是啥啊?)全是膠卷,全是我工作的時候拍的膠卷還沒整理,這些東西,我還得繼續(xù)拍,還得整理。
老照片里記錄了城市變遷,在鄭學清的攝影生涯中,他見證了生活的改變,也見證了近40年的滄海桑田。
這些老照片,它很有價值,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東西,它是記錄了哈爾濱的城市建設發(fā)展,應該把這些東西拿出來讓大家分享。我希望我能在原來片子的拍攝角度、拍攝方位拍一張新的和它對比,這是我最大的愿望。
更多>>熱門排行
更多>>長沙常用電話
長沙社區(qū)排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