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40年前,一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成為那支撬動改革開放的哲學杠桿,從此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40年來,近十億中國人民風雨兼程,開辟荊荒,使中華民族真正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chuàng)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國奇跡”。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由騰訊·大湘網和文和友集團共同主辦的“長沙本色——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影像展”將于2018年11月28日開展,并于每周一、周四在騰訊新聞推出線上特別策劃《主席談——14市州攝協主席鏡頭下的湖南》,通過湖南各市州攝影協會主席鏡頭下的老照片,講述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各市州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
楊徽,著名攝影評論人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攝影家協會理事
中國注冊高級策劃師、百度名家、作家
騰訊·大湘網首席攝影評論家
▲
1978年,常德上南門至大西門沿岸
1991年河街居民搬遷
1978年,12歲的楊徽第一次進城。他跟父母從老家出來后,先乘木船,又轉為大巴車,三個多小時顛簸的路程,幾經輾轉才到達常德市里。
未去常德市之前,他在老家常捧著小說。小說里描寫上海灘,熱鬧的街景,繁華的商圈。他以為常德就像上海灘一般。結果到了常德之后,街頭雖有紅磚房子,卻不過三四層樓高。
少年的期望在現實里落了空。只是他沒想到,這年冬季,一場東風吹來,之后的四十年里常德會發(fā)生什么。
1996年詩墻一期完工后江邊還是雜亂的沙石碼頭
2000年常德穿紫河
印象里只有一條馬路的城市
1988年,楊徽大學畢業(yè),因為一份報紙,留在常德煙廠報工作。進入煙廠報后,總編丟他一臺海鷗機,告訴他要學著拍新聞。接觸到相機后,從跟著報社里攝影記者學習,到后來加入攝影協會,楊徽常常拿著相機串在常德市的巷子里,拍老街巷、拍風光,拍街頭來來往的“慢慢游”(人力三輪車)。
時間回撥十年前,1978年,楊徽小學五年級,住在常德一個小山村里。這年,一場東風從安徽吹來,吹到湖南,吹到常德,吹進住在山里的百姓家,農民分得了屬于自己的田。也是這一年,楊徽第一次進了城。農村孩子到城市,自然是欣喜的。楊徽好玩,跑到街上去,可一條馬路輕易就跑到了頭——這一年的常德,除了幾條破舊的小巷,只有一條東西相向的水泥馬路。
七八十年代常德閑置老廠,現在已成為一家民營開關廠(拍攝時間2008年)
2014年源安路地下管網鋪設
直到大學畢業(yè)后,楊徽到了常德煙廠報工作。這一年做生意的商人腰間別著一臺大哥大,成為人人羨慕的萬元戶。也是這一年,常德市里人力三輪車多了起來。楊徽第一次坐時,看著車夫用力踩著腳蹬,心里十分過意不去。
當初那座印象里只有一條馬路的城市變得越來越熱鬧。國體戶多了,餐飲店和服裝批發(fā)市場也多了起來。收音機、電視機逐漸向人們的生活涌來。一個十年過去了,接著又迎來另一個十年。四十年前,那場東風吹來。四十年后,常德變了樣,楊徽和攝影愛好者們鏡頭下的對象也變了樣。
九十年初的梳子巷
梳子巷
梳子巷
打破禁忌:從拍風光到人體
楊徽加入攝影協會那年,常德市攝協還叫武菱攝影協會。攝協武陵活動不多,從益陽過來的龔建輝接手協會后,武陵攝協逐漸變成了常德市攝影協會。楊徽和協會的二三十人一起,拍鳥、拍湖、拍常德市的風光。只是當初留下的照片里,許多景色早已消失在時間的洪流里。
“常德過去的梳子巷、好吃街,都很有特色。梳子巷是木質房子,很有明清結構的味道。當初考慮到安全問題就拆了。如果現在保留的下來的話,算得上是很好的文化遺產。而好吃街全部是餐飲小吃,當時非常繁華,最后也拆了。”
迷人的白馬湖之夜
改后的漂亮的洞庭大道
伴隨著這些建筑消失的,還有一些民間民俗文化。當年常德街頭隨處可見的以說唱為主的漁鼓也慢慢消失了,代替它的是拖著音響拿著話筒大聲吶喊的樂隊。
舊的事物消逝,新的觀念開始襲來。時間轉眼到2000年,人們迎來新紀元,楊徽和常德攝協的攝影師們不再只顧著拍鳥、風光。人們打破了過去的禁忌,人像、人體成為鏡頭下的另一道風景。
攝影人拍風光
人體拍攝
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時光在攝影師的鏡頭留下底片,也在他們的鏡頭下一晃而過。經歷歲月滄桑的楊徽,在時間前面顯得十分從容,“城市變漂亮了,人們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