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色彩絢麗婀娜多姿的民俗舞蹈名叫炭花舞,源自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炭花舞,最先不叫“舞”,只是一種動作形式,古梅山先祖夜里狩獵時,在長竹竿的一端掛上一只用鐵絲編織起來燈籠,燈籠里裝滿松樹枝,點燃了用于照明,唐宋時,龍類舞傳入七江一帶,夜里舞龍時,人們就用炭燈照明開道,后來,通過無數藝人的加工提高 傳播,照明用的炭燈發(fā)展為表演性的“炭花舞”。
七江炭花舞代表性傳承人 胡光旦:“表演炭花舞的時候,不同的花式,就要用不同的工具,這個燈籠是上一代傳下來的,主要是表演傳統(tǒng)花式,這個有兩個燈籠的工具,我們是表演創(chuàng)新花式!
炭花舞表演的道具很簡單,但是想要舞好炭花舞,一是要有力氣,二是基本功得扎實。
七江炭花舞代表性傳承人 胡光旦:“最關鍵的就是搖、抖、拋、收大字八步,搞動作的時候絕不能立正,這個藝術基本上跟畫家畫畫差不多,腦袋里想什么,心里想什么,你要表達出來!
選用上好的雜木木炭,裝在鐵制的小籠子里,用長繩子將鐵籠子,拴在一根四五米長竹竿上,然后將木炭點燃,利用甩 拋 繞 抖 收 蹲等肢體動作,竹竿舞動時,燈籠里的炭花火星飛濺 若游龍翻騰,像火輪飛滾 變化萬千 奇美異常。
2004年3月,七江炭花舞被列入到邵陽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3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
炭花舞的傳承全靠口授言傳,而且這項古老的技藝沒法帶來收入,愿意學習炭花舞的人寥寥無幾,這讓胡光旦焦慮不已。
七江炭花舞代表性傳承人 胡光旦:“我們祖先傳下來的,如果我不傳承,下一代就沒有,下一代不傳承以后就沒有了,就失傳了。”
為了扶持保護這項民間藝術,從2006年開始隆回縣政府就劃撥專項資金,用于普查 保護炭花舞,從2007年起,當地縣政府連續(xù)4年,每年撥?2萬元
,鼓勵傳承人帶徒傳藝。如今,炭花舞已經開始走進校園。
如今,胡光旦的徒弟超百人,早已經不用擔憂傳承的問題了,現(xiàn)在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整理 記錄祖輩口授傳下來的這項民俗技藝,幫女郎相信,有了大家的努力,七江炭花舞將永遠流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