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就讓小編帶您坐上時光穿梭機,回到過去。
你是否還記得小時候街角的那一家雜貨店,那時候的夏天穿著小背心的我們買袋一毛錢一袋的冷凍冰袋就能喝上半天,隨著年齡的增長,雜貨店那瓶橘黃色的汽水也從五毛漲到了好幾塊;
過去的生活很簡單,不需要手機、不需要電腦,轉轉轉盤、踩踩踏板,一個老式縫紉機就是我們兒時最神奇的玩具之一;
還記得小時候走過的路、摸過的墻,除了街道和房子是這樣之外,原來河東的河堤(現(xiàn)在的沿江風光帶)上,全是黃泥;
原來的市體育中心長這樣兒,忘了是零幾年的時候,“八一振邦”來到了湘潭,小編還記得自己的父親在當年可是個十足的球迷,場場比賽,他必到場,而對足球不太感興趣的小編,就和母親還有其他家人一起坐在體育中心的草坪上,放放風箏、吃吃零食......
關于童年和老湘潭的記憶,除了小編提到的外,您還記得哪些呢?
大家總說 過去的人
東西壞了 修修就可以繼續(xù)用
而現(xiàn)在的人
東西壞了 就總想著換
今天我們再來聊聊在二十年前
遍地都是的一項手藝活
——裁縫
過去的年代是靠手藝吃飯的年代,會修拉鏈這門手藝的師傅大有人在,可如今,在咱們湘潭,會這門衣物“精修”技術的,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了。
在雨湖區(qū)解放南路旁,有著一家不起眼的街頭裁縫鋪,店內(nèi)面積僅1.6平方米,店主劉愛輝正忙著給顧客剛剛送來的衣服修補拉鏈。
只見劉愛輝熟練地拿著鉗子夾了幾下,五個金屬拉鏈齒就被牢牢的固定好了,再重新裝一個拉鏈頭,短短幾分鐘,一條壞拉鏈就這樣“起死回生”了。
每當成功的修整完一件衣服,她都頗有成就感。
市民:“她耐得煩,修出來跟原來一樣!
劉愛輝從15歲開始學習縫紉,上世紀80年代當起了“上門裁縫”,為顧客量身定做衣物。隨著服飾實現(xiàn)批量化流水線生產(chǎn),不知不覺間,裁縫這一職業(yè)被擠進了歷史的深巷,淡出了人們的視線。1997年,劉愛輝在解放南路開了一家修補衣物的鋪面,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而她也表示,只要身體允許,她還會再干十年,同時,她也希望有人能夠真正的來學習這門手藝,因為她不想這門手藝一不小心就失傳了。
幾十年前隨處可見的“街頭裁縫”,在今天已經(jīng)難覓蹤影。而生活就是這樣,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所擁有的也將成為歷史。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