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本色——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影像展 影展時間:2018.11.28——2019.1.28 影展地點:長沙市天心區(qū)湘江中路36號 文和友龍蝦館海信店 ▼
這幅照片是1964年桔子洲遭大水時在空中拍的,那時這里還沒有修建湘江大橋,行人都是靠坐輪渡和小木船過河,極不方便。攝影/唐大柏
六七十年代,我省濱湖地區(qū)糧食生產獲得豐收,社員們踴躍交售愛國糧。這是一個地區(qū)的愛國糧源源運抵長沙港口。攝影/唐大柏
1972年9月30日湘江一橋建成通車,大橋上彩旗招展、通車典禮盛況空前。攝影/劉文
在靠航運連接起河東河西的年代,岳麓山和天心閣遙遙相望,輪船和乘客,商販和挑夫,長沙碼頭欣欣向榮。
1972年,橘子洲大橋建成,1978年,改革開放。1978年前的老長沙,大概很少人記得了。
攝影在過去,是奢侈的事,總有一些有心人留下了點什么,用鏡頭,用文字。于是我們看見了泛黃的紙張,黑白膠卷。
1974年市民在湘江邊游泳。伴湘江而居的長沙,上世紀七十年代,夏天的湘江水面,從江岸至橘子洲之間,游者眾多。 攝影/吳斌
1978年前,天心閣原來是長沙制高點,化龍池是善化縣學宮的正門,德雅路的玉林粉店還沒人吃粉,坡子街賣臭豆腐的武爹聲音不敢太洪亮。
1978年后,改革的風吹起,吹皺一池春水,吹皺了遲鈍溫柔的老長沙。
1981年10月23日,橘子洲橋下的旱冰場,天氣不錯的時候,許多長沙市民都會邀約去橋下溜冰。攝影/吳斌
1985年3月29日,長沙國際美容美發(fā)廳。這一年街上的許多女性都是時尚的波浪卷。攝影/吳斌
當年低矮的平房越壘越高,當年幽深的老巷越拓越寬,后來的老城樓和新洋房交替,大街上,中山裝混著性感旗袍。
BB機出現了,諾基亞出現了,蘋果iPad也出現了。
冬瓜山夜宵攤越來越多,解放西酒吧街人潮擁擠,當年的中山裝和旗袍,變成了性感的胳膊和大腿。
2008年1月25日,火車從芙蓉路上駛過。攝影/楊抒懷
2009年12月26日,一輛高鐵列車駛出長沙南站。滬昆高鐵、京廣高鐵交匯于長沙高鐵新城,長沙成為全國首個兩條高鐵線交匯的黃金十字。以長沙為中心,“三小時高鐵經濟圈”的成形將源源不斷地為城市輸入客流。攝影/楊抒懷
1978至2018,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歲月是一輛奔馳的火車,每行駛過一個軌道,那里立刻變了模樣。
2018年11月28日,騰訊·大湘網與文和友集團聯合策展,幾百張老照片輪流上映。這里,有你過去從未見過的長沙。
“長沙本色——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影像展”由騰訊·大湘網和文和友集團聯合主辦。我們回收了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下的長沙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生活情境、人文風光的照片,并結合文和友老長沙龍蝦館(海信店)復古、懷舊的裝飾風格,再次打造一個專屬于老長沙的年代空間。在這里,我們將“穿越”過去,再見40年前甚至更早以前的長沙城,感受歲月更迭、城市生長。
“時光隧道”拐角示意圖
“餐桌上的影展”示意圖:享受美食的同時,見證老長沙變遷史
大廳示意圖
展覽感謝:
藝術顧問:何立偉
參展攝影師:唐大柏、鐘友援、劉文、吳斌、楊抒懷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