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組委會主辦,省人大民僑外委、省發(fā)改委、省民宗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住建廳、省扶貧辦、省旅游局、紅網承辦,各市州相關單位協(xié)辦的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zhèn)”評選活動,經網絡推薦投票,組委會審查確定20個村鎮(zhèn)為下一階段候選村鎮(zhèn)。近日,紅網記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qū),用鏡頭記錄特色村鎮(zhèn)的田園風采和民俗魅力,推出《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zhèn)》系列報道,今天推出——
土家族是一個好客、熱情的民族,也有自古流傳的迎客禮儀。來到湘西永順縣雙鳳村,首先面對的就是土家族攔門儀式,熱情好客的土家人會唱著山歌,端著高粱酒,在村寨門口迎接著客人。
土家族人吹起土號迎接客人。
雙鳳村老村長彭家海向湖南“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zhèn)”考察采訪團的成員介紹村容村貌村情。
雙鳳村坐落在湘西的大山深處,體現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因地處偏僻,故而能夠完整保留著古樸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風,是一處具有傳統(tǒng)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立體空間。
擺手堂是雙鳳村的標致性建筑,“擺手舞演繹刀耕火種,毛古斯再現洪荒狩獵”,擺手堂大門兩旁這副對聯成為游客到雙鳳村了解土家文化的第一印象,字里行間中展示著土家人的民族氣慨和特質。
土家族人殺了年豬,意味著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紅網記者 肖懿 湘西永順報道
雙鳳,自李唐建村,歷兩百余代,兩千多年。湘西永順縣靈溪鎮(zhèn)雙鳳村位于永順縣城西南方向九龍山之巔的一處凹地,至今完整保留著古老原始的土家族民風民俗,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再現和縮影。在建國后50年代的民族識別中,國務院特派民族學、語言學專家潘光旦教授來到永順,將雙鳳村作為樣本村,搜集整理了大量土家族作為單一民族特質的資料,并以此為據于1956年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被眾多民族學、民俗學專家公認為“中國土家第一村”。
雙鳳村坐落在湘西的大山深處,體現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因地處偏僻,故而能夠完整保留著古樸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風,是一處具有傳統(tǒng)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立體空間。
雙鳳村現有96戶325人,全部為土家族,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語的少數村寨之一。毛古斯舞、擺手舞、打溜子、土家織錦、梯瑪神歌、土家族過趕年、土家族婚嫁歌等具有土家族民族標識的民族文化,在這里仍然完美地保留著。土家毛古斯、擺手舞被稱為“人類戲劇活化石”,也是首先從雙鳳村挖掘整理后,推向廣大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區(qū)的。
雙鳳村在服飾、飲食、建筑、人類社會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每逢過年過節(jié)或農閑時節(jié),附近七寨半的男女老幼聚集在雙鳳擺手堂前,打起土家鎦子,唱起土家山歌,跳起歡快的毛古斯、擺手舞,自娛自樂、悠閑度日。
土家族是一個好客、熱情的民族,也有自古流傳的迎客禮儀。來到雙鳳,首先面對的就是土家族攔門儀式,熱情好客的土家人會唱著山歌,端著高粱酒,在村寨門口迎接著客人。唱完山歌,喝了攔門酒,賓客就可以進入村寨內部欣賞原生態(tài)的人文景觀。村民在擺手堂里展演的升龍鳳旗、祭祖、土家山歌對唱、土家族打溜子、吹木葉、哭嫁歌、土家族毛古斯舞、擺手舞等,均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遺存。
土家族擺手舞、毛古斯舞等均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內兩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擺手舞傳承人——田仁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毛古斯傳承人——彭英威,就在村中的傳習所進行教習。雙鳳村不僅是民族文化研究的基地,也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寶庫,在這里,土家人的文化遺俗就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它既是土家族現存為數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遺存地,也是中國土家族上千年歷史文化的再現和最精彩的縮影,它所蘊含的古老而燦爛的土家族文化遺產更是中國土家族的“博物館”和“基因庫”。
土家族愛群居,雙鳳村建筑也非常獨特,村內建筑全部為木質結構,多為轉角木樓。木房沿小溪兩側選地而建,多為四排三間,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轉角樓群嶙次排列,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同時,雙鳳村留有諸多文化遺跡,歷史悠久的擺手堂堪稱國內之最,八字門、九蓉庵、官亭、土家祠堂、五谷祠、接龍橋、轉角樓群等等一應俱全,彰顯了這里部族活動的規(guī)模與久遠。
擺手堂是雙鳳村的標致性建筑,走過接龍橋,就是擺手堂。“擺手舞演繹刀耕火種,毛古斯再現洪荒狩獵”,擺手堂大門兩旁這副對聯成為游客到雙鳳村了解土家文化的第一印象,字里行間中展示著土家人的民族氣慨和特質。擺手堂是土家族用于祭祀祖先和跳擺手舞的“廊場”。只有土家族聚居的中心村寨,才建有擺手堂或土王祠(即擺手堂)。
永順縣委、縣政府已將雙鳳村建設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與老司城的民族文化、不二門的特色山水一起,共同打造成永順縣城旅游“金三角”,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對雙鳳村的基礎設施、原生態(tài)文化資源保護與挖掘實行統(tǒng)一規(guī)劃建設,重點打造“土家文化之根”旅游品牌。
雙鳳村簡介:
雙鳳,自李唐建村,歷二百余代,兩千多年,位于永順縣城之西南,距城15公里,海拔七百多米,近百戶共三百余人,不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頭,更是中國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民族學泰斗潘光旦、語言學家羅常培等數十位專家學者曾在這里進行專訪,并將其高高舉托在土家文化的彩虹之巔。于是乎“中國土家第一村”之美譽應運而生。
雙鳳,最大的特點是文化原生態(tài)。是一典型的山頂上的土家族自然山寨,居民96戶300多人。木房沿小溪兩側選地而建,多為四排三間,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寨中建有吊腳樓式的擺手堂,每逢年過節(jié),村民都會來這里跳舞歡慶。民居壁板上保留有許多“毛主席語錄”,系文化大革命時代的產物。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準的“毛古斯”、“擺手堂”、“哭嫁歌”等多種文化事象就是由該村完整保存并弘揚開來,土家敬酒歌、迎賓歌、山歌展示了土家族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它是中國土家族村寨中的經典,是土家文化完善傳承的功勛區(qū)。
雙鳳村不僅文化底蘊厚重,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同樣光彩奪目。擺手堂堪稱國內之最,吊腳樓群嶙次排列,環(huán)村游道如彩練當空,迎客寨門氣勢磅礴,花橋飛檐,朝門翹角,林海茫茫,小溪蜿蜒,名木種種,洞穴古秘,還有九龍神廟、梅山神廟、官亭、土地堂等一應俱全,彰顯了這里部族活動的規(guī)模與久遠。
雙鳳村是永順縣民族文化聯系點、民族特色村。雙鳳村(土家族民族村)保留完整的民族歌舞與習俗,不僅是進行民族研究的活化石,也是極具開發(fā)價值的文化資源。雙鳳村為毛古斯、擺手舞之鄉(xiāng),其中毛古斯是舞也是劇、又唱又說,號稱“原始戲劇的活化石”,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最遠源頭”,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擺手舞中的“單擺”、“雙擺”、“小擺手”等一系列的民族歌舞也是從雙鳳村整理挖掘出來,向周邊土家族地區(qū)推廣的,因此這里不僅是民族研究的基地,也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寶庫。村內有兩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繼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擺手舞傳承人——田仁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族毛古斯傳承人——彭英威。除此之外,土家語的傳承者彭家齊,山歌阿婆彭若蘭等都是村民敬仰的明星國寶。
2006年,永順縣正式為雙鳳村成立了民族文化保護小組,開始對其進行規(guī)劃性的保護。2009年底,雙鳳村被湖南省民委認定為“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3年10月,雙鳳村通過申報成功成為湖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6月,雙鳳村被列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的“中國傳統(tǒng)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首批實施名單,而湖南省僅有3個村落入選。如今,經過改革春風洗禮的雙鳳村,正在重新規(guī)劃,調整格局,將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