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含辛茹苦撫養(yǎng)我們長大,當父母老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
我們能否扮演好一個合格的子女?
昨天,有這樣一個視頻在婁底人朋友圈瘋傳,讓很多人有話想說: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對雙峰縣和沙塘鄉(xiāng)的做法深表贊賞,但對不盡贍養(yǎng)義務(wù)、虐待老母的子女深表譴責,對此您有什么話想說,請在右下角評論區(qū)下方留言!
12月6日中午,雙峰縣沙塘鄉(xiāng)民實村支部書記肖望春得知該村一九旬老人,因兒子未盡贍養(yǎng)義務(wù),單獨安置在自家雜屋居住后,立即上門做思想工作,并向群工站報告情況。當晚,沙塘鄉(xiāng)黨政主要負責人均趕到現(xiàn)場主持處置,對老人兒子進行批評教育,并將老人接出,送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檢查。

醫(yī)生正在給老人檢查
老人名叫龔金秀,沙塘鄉(xiāng)民實村人,93歲,耳背,腿腳不便,神智時有不清醒。老人育有3子1女,原由3個兒子按月輪流贍養(yǎng),近期輪到小兒子照顧,其小兒子將其單獨安置在自家雜屋內(nèi)。支部書記肖望春中午得知情況后,立即上門做思想工作,并向群工站報告情況,聯(lián)村工作組迅速趕到老人家里,與村干部一起進行現(xiàn)場處置。當晚,沙塘鄉(xiāng)黨政主要負責人趕到現(xiàn)場主持處置,對老人兒子進行批評教育,并將老人接出,送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檢查。目前由大兒子、二兒媳陪護,老人情況穩(wěn)定。沙塘派出所依法對老人的兒女進行了教育訓(xùn)誡,三個兒子已經(jīng)認識到了錯誤。鄉(xiāng)政府下一步將采取有力工作措施,監(jiān)督老人子女履行贍養(yǎng)義務(wù),確保老人老有所養(yǎng)。(來源:掌上雙峰)
父母恩重如山,兒女當報勿遲。
下面,小編整理了一些好兒女的真實故事
不做為標準,只做為參照
相信定有一個,能夠觸動你心
▼
年近九旬的母親病了
54歲的云南男子汪克武
用嬰兒背帶背母親到衛(wèi)生室打針
衛(wèi)生室距家5公里
母親患高血壓、慢性胃炎20年
每當母親犯疼痛病時
汪克武都會這樣背母親去看病

圖片來源:云南網(wǎng)(網(wǎng)友 張小瑜 供圖)
“兒時您背我,老時我背您”
不忍89歲的母親在家看電視消磨時光
重慶54歲的老段一路自駕北上
載著老母親來了次“半個中國行”
每到一個地方
母親高興得像個孩子
不停拍照發(fā)朋友圈
老段則把母親照顧得無微不至

圖片來源:重慶商報
“你帶我來到這世界,
我?guī)愠鋈タ词澜纭?/strong>
母親得了阿爾茨海默癥
女兒李佳毅然辭去工作專職照顧母親
41年前,母親李治碧
從車站撿回了李佳
如今,李佳每天都守護在母親身邊
她說:這是上天給我回報媽媽的機會

圖片來源:重慶晚報
“你抱我回家,我陪你變老”
手撕包菜炒海米、蒜蓉蔥花炒蝦皮……
自從把母親接到身邊
2年,700多個日夜
47歲的李愛軍每天自己買菜
為88歲的母親做飯
他說:對爸爸我有遺憾
我不愿意將來對媽媽也有遺憾

2017年7月,李愛軍獲天天正能量特別獎
“時間真的不等人,
最讓人害怕的是,
你永遠不知道滴答聲會在哪一刻停止”
浙江男子張永康抱著80歲的母親
在江邊嘮嗑的圖片火了
母親患心血管病不能走路
抱母親在江邊散步成為他的日常
母親偶爾會摸摸他的手
他說:自己小時候就像這樣
躺在母親懷里

2016年9月,張永康獲天天正能量特別獎
鴉有反哺之義,羊知跪乳之恩。
這簡單一抱,又有幾人能真心做到?
地鐵上,疲乏的老父親
在兒子懷中安穩(wěn)地睡著了
看多了父母摟著孩子
但看到摟著老父親睡覺的
還是第一次

“時光流轉(zhuǎn),歲月更迭,
這次換我來照顧你”
85歲的母親患老年癡呆
因為不放心母親
貴州大學老師胡鳴帶母親上課4年
自己走到哪,母親就跟到哪
他說:母親在自己目光所及的地方
自己才能更安心地講課
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則是存一種境界。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見,估計百里無一。你看,連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自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吃虧的是聰明人;而能吃虧的是智者。聰明人和別人過事兒總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們做生意都能把利潤賺足;而智者絕不追求生意的最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賠錢也做。聰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聰明人能把握機會,知道什么時候該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時候該放手。因此,拿得起來的是聰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聰明人總把自己閃光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脫穎而出;而智者是讓別人把閃光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比如在一個聚會里,聰明人嘴忙,往往侃侃而談,因此是茶壺;而智者耳忙,注意聆聽別人,因此是茶杯。茶壺里的水最終要倒進茶杯里。聰明人聰明人注重細節(jié);而智者注重整體。聰明人多煩惱,失眠較普遍,因為聰明人比常人更敏感;而智者能遠離煩惱,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之境界,因此智者吃得下、睡得著。聰明人渴望改變別人,讓別人順從自己的意志;而智者多能順其自然。因此,聰明人的人際關(guān)系容易緊張,而智者的人際關(guān)系多和諧。聰明多數(shù)是天生,得益于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聰明能獲得更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靈,即所謂慧由心生?茖W讓人聰明,哲學教人智慧。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quán)力,智慧能帶來快樂。因為聰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現(xiàn)實中這些技能只要機緣巧合,就能轉(zhuǎn)化為財富和權(quán)力。但是財富和權(quán)力與快樂很多時候并不成正比,快樂來自人心。因此,求才,聰明足矣;求脫離煩惱,非修智慧不可。鄭板橋說,“聰明難,糊涂更難”。其實,鄭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難得糊涂”翻譯過來就是“難得智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zhuǎn)。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zhuǎn)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fù)返呢?古人的話,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苯袢说脑,我聽過最傷感的一句,是“父母在,人生即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卑莞改福@是一個最常面對,卻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很多人都以為這是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其實再嚴重不過。它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成色,以及他人生的底色。孟子言:“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睂Ω改傅膽B(tài)度,關(guān)乎的不止是孝順,還是仁義。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詩經(jīng)》中有一首送給父母至為沉痛的挽歌,名字叫《蓼莪》。里面有句話,感人至深:父兮生我,母兮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fù)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喂養(yǎng)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yǎng)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愿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yù)測!聽來幾乎讓人落淚。比起這樣的深恩,兒女就算多付出點,又算什么?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就像我們自己。所以父母需要包容我們,我們更需要包容父母。而在這一點上,子女做到的,永遠比不上父母。有的父母愛嘮叨,有的父母脾氣不好,有的父母觀念落后,有的父母固執(zhí)……特別是父母年老了,頭腦不好用了,臟了,臭了,脾氣更壞了……他們有多這樣,你就有多不耐煩。而生活就在這些瑣碎的小事上、每天的細節(jié)中。人最真實的感受、最真切的心情,也是從小事和細節(jié)中來。能夠照顧好那些小事和細節(jié),就是安頓好了父母一生的心情。還有什么比這更值得的呢?有一個公益廣告,文案打動了無數(shù)人: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行動遲緩,因為你永遠想象不出,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遠不要嫌棄你的父母學不會電腦,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在你小的時候他們是如何不厭其煩地教你認字。沒有人不會為這些話語動容。所以《禮記》中說到“孝子之養(yǎng)”,首先就是“樂其心”,讓父母心情快樂。生活是細水長流的照顧和陪伴,能夠包容父母,就是最好的孝順。包容父母,最能體現(xiàn)人品什么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人品?其實就是一點: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伴侶、孩子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都是我們最親的人,而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忽視最親的人,并在他們面前隨便和放縱。這態(tài)度,就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的包容上。父母、伴侶因為愛而遷就我們,孩子因為敬畏而順從我們,他們對于我們是“弱者”。人對弱者的態(tài)度,比什么都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品質(zhì)!吨杏埂分v“慎獨”——一個人的修養(yǎng)怎樣,看他獨處時是不是跟在人前一樣,有秉持,不放肆。父母家人是與我們難舍難分的人,與我們是一體的,所以對他們的態(tài)度,完全就是“慎獨”的應(yīng)有之義。君子慎其獨。所以君子,才是人品的典范。包容父母的人,才大氣人生是一場修行,而父母正是我們修行的最初對象,也是最重要的對象。一個連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他的心中是缺乏愛的,他的胸懷是不夠大氣的,他在其他人面前肯定也是一個斤斤計較、眥牙必報、不大氣的“小人”。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沒有大氣,沒有心胸,沒有氣魄,何以成大事?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們也完全可以說“父母尚且不容,何以容天下”。所以《孝經(jīng)》才會開宗明義地指出,孝,“始于事親”而“終于立身”。包容父母,就是改變命運的第一步。胸懷大志的人,首先要從容得下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這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真正的修行。包容父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三字經(jīng)》云:“子不教,父之過。”對一個人最大的輕蔑是什么?沒家教。孩子有沒有家教,則全看父母。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為什么?就是因為四個字——“言傳身教”。從心理學上講,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最多、最深的人是誰?自己的父母,因為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最親近的人。請所有父母牢牢記住一句話:孩子在童年時期所經(jīng)歷的,將深刻地影響他的一生,從性格到行為。這已經(jīng)得到心理學上的一再證實。別給你的孩子留下一生的陰影。所以父母對于自己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別是在對待父母這樣重要的問題上,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日后對你的態(tài)度,更會影響到孩子的品性。我們自己不在日常生活中包容體諒父母,孩子熏染到的就是一種冷漠和自私,而這樣的人從來都是難以為人所容、走不遠的。反之,則就是最好的日常教育。可以讓孩子在一種耳濡目染之中,熏陶出一種對他人對世間,溫暖的愛意、融融的善意和寬容的胸懷。《增廣賢文》所謂“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很多對父母態(tài)度不怎么好、不夠包容的人,其實都是無心,只是因為完全的信任而完全的放得開。但那放得開的正是自己不足的修養(yǎng),對父母的傷害也是真真切切的,所以不能作為開解自己的借口,安慰自己的理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