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遠去的味道:千層糖油的記憶 文丨萬子菱 接下來,搜食記特別策劃,這段時間我們的記者一直在帶大家尋找遠去的味道,有的味道走遍長沙城也沒找到,有的即便尋到了,也變了樣兒。今天我們要去尋找的也是記憶中的早餐,包點中千層糖油的記憶。 老長沙人喜甜,也愛油香味兒,在他們看來,復合的調味體驗是一種味覺的升華,比如鹽菜糖包子,又比如千層糕。前者大街小巷的包子鋪到現(xiàn)在仍然能夠尋到蹤影,而千層糕的逐漸消失,則喚起了許多老長沙人的饞味兒。 也不是方的 也不是圓的 長沙市到處都有 就是那菱角形的 一坨坨切出來的 一層一層的 上面還有果絲 千層糕的記憶 從買賣方式到外形模樣,巷子里的老鄰居們說起千層糕都饒有興致,尤其是吃一口,滿嘴留香。 老人家們對千層糕還留存著獨特的情感,而許多年輕人連見都沒見過,帶著些許遺憾與期待萬分,我們順著街坊鄰居們的指引,開始尋找千層糕。 冬天一般不做這個 因為天氣冷 吃起來就涼了 不是熱的 涼了就硬了 就不怎么喜歡吃 在中山街 我們還是帶著失望 離開了 第一站 中山街臨街門面 老袁的一番話讓我們陷入了沉思,也許是現(xiàn)在的人們口味挑剔,也許是面點師傅嫌工序復雜,賣千層糕的店鋪的確已經寥寥無幾了。聽說荷花池菜市場旁邊有賣的,我們便一路找尋過去。 包子鋪開了十五年 但還不是我們要找的 正宗千層糕 第二站 荷花池菜市場旁 溝通一番后,我們進了包子鋪后廚,做千層糕的姜師傅正在忙活著攪糖油。自從93年來了長沙,他就跟著機械學校食堂的大師傅做包點學徒,最開始學的就是千層糕。而起初決定開店,他其實并沒有賣千層糕的打算。 揉面,抹糖油,再撒上紅綠絲,一層一層疊起來,這工序姜師傅每天要重復十幾二十次。 糖油要推勻,要撒均勻再蓋上。在店門口,我們采訪了一位年輕食客,雖然她不算老長沙人,但她滿臉幸福的評價說是甜的。 甜的,這簡單的兩個字,就是年輕的長沙人和外地人對千層糕的評價。而追溯千層糕的歷史,已是有一百多年飲食文化的湘點。 在光緒年間的時候 清末就出現(xiàn)了 一般在長沙幾個 大的酒家都有 正宗千層糕 龍海威是湘點泰斗張力行的徒弟,也是國家級的面點大師,從他口中得知,清代最早的千層糕是玫瑰伏油餡兒的。得知我們正在尋找這份千層糖油的記憶,便特意現(xiàn)場制作這傳統(tǒng)的玫瑰千層糕。 面團一定要細膩,要有勁道,從中間到四周整張皮的厚薄一定要均勻,抹上玫瑰伏油餡,一層一層輕輕疊上,層次一定要清晰,不允許有半點渣滓在里面,放入蒸籠蒸制。 漫長的發(fā)酵與醒發(fā)過程,恰到好處的蒸制時間,這樣做出的玫瑰千層糕,才是記憶里最傳統(tǒng)最地道的老長沙口味。 從前的長沙人把吃千層糕當做享受,白白的,軟軟的,甜甜的,融入了老長沙的社會文化,而這份味覺記憶,已經開始離長沙人越來越遠了。
把老的基本功,湘點的特點優(yōu)點要傳承下來,食品的文化要加強,我們要比過去的味道更好,但是要保存過去的味道,提升過去的味道,才體現(xiàn)我們湘點的文化的真正價值。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