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人心里
一定都有一個難忘的朋友
隨著時間的流逝
ta或許仍然陪伴在你身邊
又或許早已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40年前的老朋友
因工作調(diào)動 人生軌跡再無交集
這份上世紀的純潔友誼
讓73歲的陜西老人王若昕永生難忘
當年 他和這位老朋友
在共同支援新疆建設的過程中
結(jié)下了深厚友誼
老人家說 如果能夠在有生之年
再見到當年一起支邊的老朋友
他也就了卻了一樁心愿
(1968年援疆大學生王若昕和妻子吳淑玲)
73歲的王若昕老人以及他的妻子吳淑玲,因為兒子定居在湘潭,雖說老兩口并非第一次到湘潭來,但這一次的湘潭之行,卻注定意義不同尋常。 他們要找尋的這位老朋友,名叫劉伯奇,40多年前在新疆和他們住一個大院,那個時候他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風華正茂的支邊青年。
王若昕回憶,1978年,劉伯奇從新疆回到湘潭后,他們就再也沒有見過面,也從此斷了聯(lián)系。掐指一算,劉伯奇比他大11歲,今年84歲了。
根據(jù)老人提供的線索,40年前,劉伯琪從新疆回到湘潭縣法院工作,我們的記者決定先去湘潭縣法院尋訪。湘潭縣法院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年確實有一位從新疆回來、在中路鋪法庭當庭長名叫劉伯琪的人。劉伯奇1992年退休,已經(jīng)退休26年了,關(guān)于劉老的近況,他們也不太清楚。他們建議我們先等待一段時間,等他們把劉伯琪的近況掌握清楚后,再跟我們聯(lián)系。
在等待消息的這段日子里,73歲的王若昕和70歲的吳淑玲日思夜想。兩位古稀老人非常希望能夠有機會與劉伯奇老人坐下來聊聊天,敘敘舊,重溫那段援疆歲月。
吳淑玲
現(xiàn)在常常晚上睡不著就跟你叔叔聊,聊新疆的那些事,聊新疆的那些人現(xiàn)在在干啥呢。
1968年12月,21歲的王若昕剛從西北財經(jīng)學院畢業(yè),為響應黨中央號召,他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吳淑玲,報名前往新疆支邊。然而,當時這個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
王若昕
陜西人說,出了嘉峪關(guān),眼淚擦不干,很苦。但還是下決心,想出去闖一闖。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在經(jīng)歷了7 天6 晚的長途跋涉后,王若昕和妻子吳淑玲在新疆喀什地區(qū)戈壁灘上的一個農(nóng)場安頓了下來,開始接受為期三年的知識青年勞動再教育。
到新疆后不久,他們陸續(xù)有了三個孩子,為了解決小孩的穿衣問題,吳淑玲學會了裁衣服,做布鞋,打毛衣。 如今70歲高齡的吳淑玲老人還保持著當年打毛衣做鞋子的習慣。兩位老人回憶盡管當時條件艱苦,但心情是愉快的。
在農(nóng)場接受完三年知識青年勞動再教育后,王若昕被分配到喀什地區(qū)岳普湖縣革委會,成為計劃委員會的一名干事。也是在那里,他認識了同在岳普湖縣委工作的劉伯奇夫妻倆。 當年劉伯奇是縣委招待所的所長,妻子是縣委的一名會計。由于兩家人都住在縣委大院,加上性情相投,來自陜西的王若昕和來自湖南的劉伯奇很快成為了好朋友。
當年大家口中的小王小吳,如今都已是古稀老人了,而當年和小吳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老友劉伯奇如今如果尚在人世,也已有84歲了,84歲的劉伯琪老人還在湘潭嗎?已經(jīng)斷了音訊40年的老友,還有機會再見面嗎?湘潭縣法院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正在收看節(jié)目的你,如果有關(guān)于劉伯奇老人的任何消息,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的新聞熱線是07315853333。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