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桃源刺繡 針尖上創(chuàng)造一片“世外桃源” 看過的人都驚呆了
非遺傳承 有味發(fā)現(xiàn)
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fā)公益呈現(xiàn)
在常德桃源總工會三樓的非遺工坊內,那些獨具特色的刺繡作品上,大葉細長而飄逸,藏于大葉間的瑞獸憨態(tài)可掬。而藏在這些絲線背后的,是那些掩于歷史深處鮮為人知的傳承故事。羅明華和金明輝夫婦是桃源刺繡第四代傳承人。2013年開始夫婦倆發(fā)現(xiàn)一些桃源刺繡的老物件很受藏家們喜歡,想找人修補破損的物件時,發(fā)現(xiàn)這門手藝后繼無人。夫妻倆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遍訪附近鄉(xiāng)鎮(zhèn),尋根桃源刺繡源頭。找了4個鄉(xiāng)鎮(zhèn)40個村,桃源刺繡的譜系圖逐漸清晰起來。有史可查的桃源刺繡第一代傳承人是李桂英,她出生于1889年2月,是桃源縣沙坪鎮(zhèn)人。那時鎮(zhèn)上臨溪建有許多家繡樓,不少繡娘便聚在一起倚樓而繡,憑借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運用各色絲線,采取不同繡法將心里的圖案繡在平常生活物件上。
原來羅明華的姑姑羅巧年就是一位老繡娘。在家里羅巧年與羅明華翻出壓箱底的一些老繡品,系統(tǒng)研習桃源刺繡的傳統(tǒng)技法。桃源刺繡的傳承多是繡娘之間口傳心授,耳濡目染。同一個題材,不同繡娘繡出來,圖案都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寓意。桃源刺繡南北鄉(xiāng)各有所長,羅巧年擅長繡花鳥,要真正傳承好桃源刺繡還得找擅長繡人物的老繡娘取經。2015年底,羅明華打聽到觀音寺鄉(xiāng)一位年事已高的繡娘敬桂芝,隨即登門學習。
真正走入桃源刺繡天地之后,夫妻倆越發(fā)驚艷于它的美。羅明華說,這種美透出是一種古樸而倔強的原生態(tài)。因為桃源刺繡多是繡娘自繡自用,繡在自己使用的物件上,如門簾,被套,枕巾等,所以很接地氣。從2016年開始,常德桃源縣啟動非遺加扶貧工作,將刺繡傳承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成立了桃源刺繡培訓中心。培訓班免費為學員提供刺繡材料和餐食,學成的繡娘可以在縣城內的五個工坊工作,基地對成品進行回購。小的作品能賣到幾百元,大的精品可以賣出萬元,不少繡娘通過手中的針線脫貧致富。
同樣是刺繡,風格卻大不一樣。羅明華拿出兩件繡品給攝制組進行講解。湘繡構圖真實生動,有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而桃源刺繡則“似是而非”,所繡圖案似鳥非鳥,似獸非獸,更寫意。
同樣是花卉,湘繡構圖真實生動,有繡花生香之感,而桃源刺繡則是“花非花,葉非葉”,更樂于表達題材的情感與韻味。羅明華夫婦收藏了不少桃源刺繡的老作品,其中一幅代表桃源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八蠻獻瑞》,完成時間為清代,作品的題材卻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這作品畫的是安祿山敬拜唐明皇。
《八蠻獻瑞》幾乎涵蓋了桃源刺繡所有的藝術風格。作品中的瑞獸,花鳥多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實物,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主體圖形碩大,其他陪襯個體裁肢截尾,甚至以留白的方式凸顯物象的張力。整幅作品色彩豐富,刺繡中可見平繡插針,錯針的結構,流暢的表現(xiàn)不同色彩明暗與冷暖變化。從2016年開始,常德桃源縣啟動非遺加扶貧工作,將刺繡傳承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成立了桃源刺繡培訓中心,到現(xiàn)在為止培訓繡娘1200名;貙Τ善愤M行回購。小的作品能賣到幾百元,大的精品可以賣出萬元,不少繡娘通過手中的針線脫貧致富。
桃源刺繡是一部桃源女子追求幸福,崇尚美好的人文史。我們期待這部立體的民間藝術畫卷能被更多人讀懂,期待更多新一輩能將老的技藝針法傳承下來,更將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與堅持傳承下來。
發(fā)表評論
相關文章
精品導讀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