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被“咖啡致癌警告”刷屏了,
微博熱搜、朋友圈……
看得商妹兒虎軀一震:
到底怎么肥四?!
這咖啡還能不能喝了?
商妹兒梳理了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北京時間30日早間路透社稱,洛杉磯一家法院裁決,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公司在加州銷售的咖啡產(chǎn)品必須貼上癌癥警告標簽。
《赫芬頓郵報》相關報道截圖
洛杉磯高等法院法官博勒(Elihu Berle)在周三的一項裁決中表示,包括星巴克在內的大約90家咖啡零售商,由于沒能提供確切的證據(jù)、證明咖啡烘焙中產(chǎn)生的化學物質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這些零售商在加州的所有咖啡館必須給它們的產(chǎn)品貼上致癌警告標簽。
星巴克和此案中的其他原告可以在4月10日之前就此裁決提出反對意見。
法庭文件顯示,加利福尼亞州有毒物質教育和研究理事會(CERT)于2010年首次起訴星巴克等公司,稱這些公司對于所出售咖啡中含有高含量的丙烯酰胺(一種有毒并致癌的化學成分)這一事實,未能向消費者發(fā)出警告。
CERT認為,由于根據(jù)加利福尼亞州法律,丙烯酰胺被列為致癌物質,因此咖啡銷售商必須使用警告標簽來警示數(shù)百萬喝它們產(chǎn)品的加利福尼亞消費者。
根據(jù)法庭文件,在第一階段的審判中,星巴克等被告未能證明烘焙咖啡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丙烯酰胺不處于“嚴重風險水平”。
在3月28日結束的第二階段審判中,這些公司試圖證明,接觸丙烯酰胺有一個可接受的“非嚴重風險水平”,即消費者一生中喝咖啡時,接觸的丙烯酰胺的含量會在這個可接受的值域中。
法官Berle裁定,這些公司未能證明有這樣一個可接受的值域,因此它們的產(chǎn)品必須貼上警告標簽,向消費者警示丙烯酰胺的危險性。
全美咖啡協(xié)會的聲明表示致癌警告標簽很有可能會對消費者產(chǎn)生誤導,咖啡行業(yè)正在考慮上訴,并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
截至發(fā)稿前,被告的咖啡零售商包括星巴克、綠山咖啡和卡夫食品公司等均未對此作出回應。
聽到消息后,
網(wǎng)友們也議論開了
喝了咖啡真的會致癌嗎?
致癌物質丙烯酰胺,
到底會增加多少致癌風險?
記者就此采訪權威專家求解
丙烯酰胺與具體腫瘤關聯(lián)尚未發(fā)現(xiàn)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營養(yǎng)醫(yī)師卞冬生介紹,淀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chǎn)生丙烯酰胺。而丙烯酰胺在體外細胞實驗和動物實驗證實其的確是一種致癌物,但目前沒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學證據(jù)可證明人類某種腫瘤的產(chǎn)生與由食物中攝取的丙烯酰胺有明顯的相關性。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腫瘤預防部主任鄭瑩表示,長期以來,咖啡和患癌風險之間的關系,是業(yè)界研究熱點,結論總是無法確定。致癌物質并不罕見,根據(jù)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fā)布的列表里,迄今致癌物質達502種,國家食藥監(jiān)局總局公布的致癌物質為499種,其中包括人們熟知的PM2.5、加工肉等。丙烯酰胺作為咖啡里新發(fā)現(xiàn)的致癌物質,應該被消費者所了解,但市民也不必為此過于恐慌。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腫瘤科主任梁曉華教授同樣表示,任何一種致癌物質都需要達到一定濃度,并且需要持續(xù)暴露、接觸一定時間以后,才能達到致癌后果。如果單純講某一種物質是致癌物,不考慮濃度、暴露時間,本身是不科學的。
咖啡目前“降級”歸為三類致癌物
去年10月,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CFDA)公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其中丙烯酰胺屬二類致癌物(二類致癌物是指導致人類癌癥的證據(jù)不明確)。卞冬生說,“新澤西的食品專家從人體每日膳食中0.1mg/kg 體重的丙稀酰胺攝入量中沒有觀察到不利的影響,從而推測人們食用油炸食品致癌的風險極小。WHO食品安全相關官員也認為,人體攝入的丙烯酰胺尚不足以對人體有害!
事實上,人類對致癌物的認知正在不斷推進。鄭瑩說,目前致癌物根據(jù)三條標準(在人群中是否有充實證據(jù)證實致致癌、動物致癌性實驗是否具備充分證據(jù),以及是否具備其他證據(jù)),將致癌物分為四大類。例如,吸煙、建筑裝修材料使用的甲醛等,被列為一類致癌物。
歐美國家咖啡飲用量頗高,“咖啡是否會致癌”一直被討論。1991年,咖啡與紅肉等一并列入2A級致癌物,2016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會組織專家進行重新評估,咖啡歸為分類下降的三類致癌物。鄭瑩補充解釋,“還有來源于人群研究的證據(jù)表明,飲用咖啡多的人群,罹患子宮內膜癌、肝癌的風險均有所降低!
標示致癌物,
研究安全范疇值得探索
目前,市民主要攝入丙烯酰胺的來源并非咖啡,卞冬生說,“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見食物中都存在,比如方便面、薯片、面包、餅干、油條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無法避免。簡單而言,只要是通過油炸、烘焙、燒烤等方式烹飪的食物,就會含有丙烯酰胺,咖啡豆本身并不含有這一物質,而是烘焙過程惹的禍!
梁曉華說,咖啡里所謂的致癌物,如果含量極低、并非長期飲用,應該對人體危害不大。鄭瑩認為,星巴克烘焙咖啡產(chǎn)生丙烯酰胺,在標注警示時,進一步研究多少標準屬于健康無害范疇,更值得摸索。另外,除了丙烯酰胺,加工肉等在市民生活中接觸更多,相應標注警示、知識普及也應跟上。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