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紹興魯迅特色街上,空氣中滿溢著臭豆腐的香味。這是從魯迅祖居對面的三味臭豆腐店里飄出來的。
即使在這樣的高溫天氣,古樸的店內(nèi)也無空位可尋,更有六七位顧客頂著太陽,在柜臺前排著隊,眼睛直盯著炸臭豆腐的那口鍋,揮汗如雨地等待著臭豆腐出爐
就是這樣一間六十多平方米的小店,生意好的時候一天營業(yè)額就達2萬,而賣的僅僅是各個南方小城街頭巷尾都有賣的臭豆腐。
做臭豆腐前“錢”途坎坷
店老板叫吳利忠,生于1973年。黑黝黝的臉上一對單眼皮的小眼睛很是機靈,似乎一眨巴就能冒出個鬼點子,一根金燦燦的粗鏈子在t恤領里若隱若現(xiàn)。
吳利忠的臭豆腐,確實和別人的不一樣,它表皮金黃,但敷有一層密密的細孔,似乎是裹過一層雞蛋才炸出來的。咬一口,外酥內(nèi)嫩、清咸帶鮮,非臭反香,難怪當?shù)厝苏f“嘗過吳字坊臭豆腐,三日不知肉滋味”。
吳利忠做臭豆腐不過3年,21歲時他在一所職校代教,此后到一家事業(yè)單位坐過辦公室,還下海辦過公司,也有過被人騙走30萬元的經(jīng)歷。他說自己也想不到,闖蕩了7年,最后還是靠家鄉(xiāng)的臭豆腐賺了錢。
他目前靠臭豆腐一年能賺百余萬。
拜師先向師母攻關
28歲時,吳利忠瞄上了油炸臭豆腐。在上虞,說起松廈鎮(zhèn)祠堂弄的“臭豆腐”無人不曉。這個小攤的主人沈天智老人從17歲開始炸臭豆腐,整整炸了60年,用當?shù)厝说脑捳f“都成精了”。
吳利忠每次路過都要吃個夠。就這么一口鍋子,一個煤爐,整個上虞賣臭豆腐的為什么就屬這攤最火,有時一天凈賺100塊。“現(xiàn)在還是小打小鬧,這門技術(shù)一旦經(jīng)營起來……”吳利忠眼睛一眨,決定拜師學藝。
吳利忠跑到沈天智的臭豆腐攤不下幾十次,軟磨硬泡,都被沈天智一句“這技術(shù)要帶到棺材里去的”給頂了回來。托遍了親朋好友找關系說情,倔老頭也都拒之門外。吳利忠近乎絕望了,但眼睛一眨,又生出了主意。第二天,吳利忠把沈天智的老伴悄悄叫到了一邊,嘴上像抹了蜂蜜般甜:“師母,您就讓師傅收了我作徒弟吧,你們兩老再做個一年最多也就賺個兩三萬,還不如我給您3萬元的學費,讓我看你們干一個月的活,接下去的11個月您就休息吧!
這一番分析把老太太的心思給說活了,倔老頭再倔也倔不過老伴,只能默認了吳利忠這個徒弟。吳利忠就這樣攻關成功了。
全國第一家臭豆腐專賣店
拜師學藝的那一個多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jié),吳利忠的家離師傅家有20多里路,師傅一般都是早上三點起來做豆腐,吳利忠只能凌晨兩點起來趕去學。
出山之后,吳利忠也學著師傅,一個爐子,一口鍋子,在小巷里擺了小攤炸起了臭豆腐。練習階段,他其實已經(jīng)動起了另外一個腦筋。
2002年4月,一個名為“六十年老磨坊”的臭豆腐專賣店在上虞市區(qū)開張了,幾乎轟動了整個上虞,這也是中國第一家臭豆腐專賣店!5塊錢八小塊的臭豆腐是貴了點,但別人都是小攤子,開個專賣店老百姓才覺得新鮮、干凈,肯定有人覺得值!
開業(yè)第一天,顧客排著長隊,隊伍總不見少。一是生意確實好,二是吳利忠太緊張了,焦炭爐子連點了四次都沒點著。沒想到歪打正著,臭豆腐出爐慢了,隊伍總不見短,路過的人見那么長隊,都道肯定是個好東西,于是隊伍在街上七歪八扭地延長了好幾十米。
“六十年老磨坊”臭豆腐專賣店一炮走紅。
處處有心機
吳利忠這一路走來看似順理成章,實則處處有心機。單說店名,一來顯示了吳利忠的孝心,為了紀念80歲老師傅六十載的臭豆腐生涯;二來也顯示了他的臭豆腐歷史悠久,經(jīng)久不衰。
有了專賣店,除了堂吃,吳利忠還提供包裝外帶,他為臭豆腐量身定做了一個包裝盒―――畫上幾桌古人嘗著臭豆腐抿著紹興酒,讓人很是拿得出手。這似乎也是關于臭豆腐的第一個包裝。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