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內火鍋餐飲龍頭海底撈(6862.HK)登陸港股,是香港十年以來第一個大型消費服務企業(yè)IPO。 海底撈今天上市,開盤上漲5.62%,報18.80港元,市值開盤996億港元,在小編發(fā)稿前市值曾一度闖過1000億港元大關。 01 門檻最高新股 據(jù)海底撈9月24日公告,海底撈此次全球發(fā)售4.25億股,其中香港發(fā)售3820.8萬股,國際發(fā)售3.86億股。公司IPO最終定價17.8港元,估值達943.4億港元(約830億元人民幣、120億美元)。 海底撈此次發(fā)行定價為17.8港元,每手1000股,也即是說,投資者最低入場門檻費用達1.78萬港元。證券時報援引一通證券行政總裁宓光輝表示,這以價格高于早前上市的歌禮制藥的1.6萬港元,成為香港史上截至目前為止入場門檻最高的新股。 公告顯示,香港公開發(fā)售獲適度超額認購。海底撈已合共接獲1.31億股公開申請,認購共2.12億股,相當于香港公開發(fā)售初步可供認購香港發(fā)售股份總數(shù)的5.56倍。香港公開發(fā)售的發(fā)售股份最終數(shù)目為3820.8萬股,占總股份的約9.00%(假設并無行使超額配股權)。 國際發(fā)售方面更是獲大幅超額認購。分配給國際發(fā)售承配人的發(fā)售股份最終數(shù)目為3.86億股,可最多超額發(fā)行6367.9萬額外股份,相當于全球發(fā)售初步提呈發(fā)售的股份的15%。 目前,基石投資者高瓴基金和Greenwoods均已認購3968.3萬股股份、MSAL及MSIM Inc.、Snow LakeFunds均已認購3527.4萬股股份、WF Asian Smaller Companies Fund Limited已認購1543.2萬股股份,合共相當于全球發(fā)售后公司已發(fā)行股本總數(shù)約3.12%;及全球發(fā)售的發(fā)售股份數(shù)目約38.95%(假設并無行使超額配股權)。 02 受寵的火鍋 當前火鍋行業(yè)競爭日趨激烈,已成紅海市場。 作為國內另一家知名火鍋連鎖品牌,2014年呷哺呷哺率先登陸港股。 連鎖火鍋第一股的呷哺呷哺2016年末的店鋪總數(shù)是637家。截至2017年末,呷哺呷哺共計738家店,一年擴張百家店。此外,其2017年還推出副品牌“湊湊”。有分析稱,這劍指海底撈。 不過,海底撈去年也在大擴張。 據(jù)悉,2017年新開近百家店,其計劃2018年開設180-220家新餐廳。海底撈還在走國際化擴張路線。 迅猛擴張下,海底撈的財務上也暗藏“隱憂”: 比如不斷走低的現(xiàn)金流,海底撈的賬面現(xiàn)金已經從2016年的2.9億元直線下降到2017年的-6020萬元; 其次是逐年增加的負債,海底撈的流動負債已經由2015年的6040萬元增至2017年的11.56億元; 招股書還顯示,海底撈本次募集資金的15%擬用于還貸。 有分析認為,海底撈的流動比率連年不足1,表明其資本營運策略相對比較激進,短期償債能力不足。 根據(jù)《新京報》此前報道,分析人士表示,賬面現(xiàn)金為負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海底撈在擴張店面上投資過大,但海底撈本身經營層面表現(xiàn)不錯。據(jù)招股書,2017年每位顧客在海底撈的人均消費為97.7元,翻臺率達到5次/天。 由于競爭激烈,讓海底撈選擇盡快上市。 03 潛在的小危機 今年5月17日,海底撈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2017年海底撈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溢利11.94億元。2016年營收為78.08億元,溢利9.78億元。 更新的招股書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底撈新增71家門店,其中63家已初步實現(xiàn)月度收支平衡。而去年海底撈共開了98家新店,其中的97家已實現(xiàn)初步月度收支平衡。 也就是說,從2017年到2018年上半年新開的169家門店中,只有9家是處于虧損狀態(tài)的。 值得關注的是,海底撈新店的翻臺率卻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2018年上半年新開餐廳的翻臺率為4.2次/天,2017年新開餐廳的翻臺率為4.6次/天,而2017年上半年新店的翻臺率為4.8次/天。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稱,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餐廳于2018年第二季度開業(yè),并處于啟動上升周期。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稱,其年服務顧客超過1億人次。 服務的人多問題就不經意的多了起來,海底撈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市場受到了關注。 2017年8月,法制晚報報道稱,在海底撈北京太陽宮店有工作人員用顧客吃火鍋使用的漏勺清理堵塞的垃圾雜物……在海底撈北京勁松店,后廚的水果房、洗碗間等各處均發(fā)現(xiàn)了老鼠的蹤跡……報道一經發(fā)出,立刻引來各方關注。 報道當天,海底撈便發(fā)布了回復聲明,承認錯誤,立刻停業(yè)整改。 今年6月,海底撈勁松店再次被曝出衛(wèi)生問題:消費者在調料中發(fā)現(xiàn)蒼蠅,于是勁松店再次停業(yè)整頓。對于門店頻出安全問題的原因,相關工作人員表示,“主要是夏天蚊蟲較多,勁松店位于路邊,相對商場門店條件較差! 海底撈的官網上,海底撈每個月都會發(fā)布食品安全檢查的處理公告,公告顯示,在2018年7月,有15家門店出現(xiàn)了食物過期、發(fā)現(xiàn)老鼠、工作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等各種問題,問題被檢查出來之后,涉事門店按照規(guī)章進行了處罰和整改。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稱,在食品質量和安全方面投放大量人力資源,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超過500名專員直接負責總部及餐廳的食品質量和安全,包括超過60人的食品安全部門,以及每個餐廳都有駐派食品安全專職人員。 而從成本來看,原材料和員工成本占比最大。 2015年至2017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分別為15.719億元、20.443億元、31.197億元,占海底撈年度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7.3%、26.2%,以及29.3%。 這一成本還在上升,僅2018年上半年,海底撈的員工成本就為22.03億元,占收入的比重為30%。 按照此前海底撈第一次提交的招股書,海底撈員工人數(shù)共有50299人,按照2017年的員工成本是31.197億元計算,刨除董事的薪酬部分2977.5萬元,其他員工在2017年的平均薪酬約為6.14萬元。 根據(jù)更新的招股書披露,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海底撈合計擁有53251名員工,比上一次披露增加了2952人。 如今,上市的日子到了,海底撈的股權故事也引發(fā)了輿論的關注。 04 不局限于餐飲業(yè)的公司 從招股書可知,海底撈的創(chuàng)始人為張勇、舒萍、施永宏、李海燕四人,同時張勇和舒萍為夫妻關系,施永宏和李海燕為夫妻關系。 根據(jù)《新京報》此前報道,1988年,張勇技校畢業(yè),被分到國營四川拖拉機廠當電焊工。不滿足于93.5元拖拉機廠月工資的他,總想著干點大事,卻又相繼在賭博撲克牌游戲機和倒賣汽油上栽了跟頭。1994年,這位出生在簡陽縣的年輕人召集三個死黨,湊了8000元,打了四張火鍋桌,創(chuàng)辦了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jù)招股書顯示,張勇和舒萍夫婦目前直接持有海底撈33.5%的權益(張勇持有25.5%,舒萍持有8%),靜遠投資持有海底撈50%的權益,同時,張勇和舒萍夫婦持有靜遠投資68%的權益(張勇持有52%,舒萍持有16%);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婦持有海底撈16%的權益(兩人分別持有8%),同時,施永宏和李海燕夫婦持有靜遠投資32%的權益(兩人分別持有16%)。 從股權分配來看,張勇的確為海底撈話語權最重的人。關于股權糾紛,根據(jù)媒體報道,施永宏當時稱:“不同意能怎么辦,一直是他(張勇)說了算……后來我想通了,股份雖然少了,賺錢卻多了,同時也清閑了。還有他是大股東,對公司就會更操心,公司會發(fā)展得更好! 事實上,張勇的事業(yè)早已不局限于餐飲業(yè)。 根據(jù)天眼查資料顯示,靜遠投資成立于2009年,法人、董事長、大股東均為張勇。靜遠投資的經營范圍為農業(yè)、貿易、房地產投資及相關業(yè)務咨詢、培訓服務。 之前,《財經天下周刊》報道,張勇是云鋒股權投資中心、海悅投資、海景林羲域投資中心的間接出資人之一,這些公司的關聯(lián)方有騰訊商業(yè)、巨人網絡、科大訊飛、韓都衣舍等公司。 在2017年胡潤百富榜榜單上,張勇和舒萍夫婦以50億元的財富排名第825位。 今天,海底撈上市了,接下來的路會好走些嗎?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