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女性剛剛從土布工裝中擺脫出來,開始學會如何打扮自己,掌握技巧,試著如何把女性的韻味表現(xiàn)的獨到而又不至于太過放蕩。但凡有個身材好、穿著稍顯暴露的俏麗女子,就會引起陣陣圍觀,雄性荷爾蒙旺盛的男人們望著麗影嘖嘖有聲。
那個時候流行的還是膠卷相機,中國最早使用的國產(chǎn)膠卷名字叫做“公元”。那時候小的沖洗膠卷的作坊洗出來的相片仍是黑白色,巧手的攝像師用顏料給那些黑白人物照片添加一抹生色。
街坊們呼朋引伴,攜手坐在街邊飲茶闊論,或是擺上一門好棋一下就是一整天。
那個時候不等烤地瓜的老爺爺高喊著“買烤地瓜咧”,香飄萬里的烤地瓜味已經(jīng)順著鼻子鉆入了胸腔,勾引起胃里的饞蟲。那個時候孩子們沒有考慮過烤地瓜的圓筒究竟從何而來,只留戀在熱乎乎的香味中不舍挪步。
那時候長成少年的80后對戴眼鏡的有一股莫名的羨慕,不是累贅、不是負擔,反而是一種榮耀,說不出的榮耀。戴了眼鏡的,就好像現(xiàn)在戴了美瞳的,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美好了起來。
那個時候妹子大多沒像現(xiàn)在的這么水靈,當然也少了人工的成分。妹子圓潤的臉蛋是一種福氣的象征,妹子白胖有力的小手證明她能勝任勤儉持家的好媳婦。
那時候超市很少,集市很多。隔個幾天,集市擺開,小商小販背著自家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來集市售賣。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竹籃子是家里的女人們用巧手編織成的,這不同的形狀昭示著它們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那時候街道上的汽車很少,自行車很多。騎自行車是孩子們從6、7歲時就要掌握的畢生絕技。上班的騎著自行車,上學的騎著自行車。翹課的學生騎著自行車在大馬路上飆車,就好像一個不可一世的追風少年。
那個時候農(nóng)貿(mào)市場賣的雞鴨鵝叫聲震天,它們自知短命,叫聲格外凄慘。這些雞鴨鵝是農(nóng)戶用粒粒黃米,像喂孩子一般喂大的。最后這些綠色食品登堂入室,上了人們的餐桌,進了孕婦的腸肚,滋養(yǎng)著未來的主人翁們。
那個時候的兒童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那么會賣萌,也沒那么早早的就成熟。推動他們長大的是支撐家庭的獨立和堅毅。80年代的孩子,即使吐吐舌頭,流露的也是一種天真和質(zhì)樸。
那個年代的張三大哥、李四大爺閑沒事幫著家里做點事。
那個年代花白了胡子的老爺爺帶著大大小小的袋子擺在街邊,像一個神秘的魔術師一樣解開包裹,抖摟出七彩豆子,小朋友們的目光都被吸引過去了。
那個時候的娃娃基本上也是要下地的。
那時侯有個白胖小子基本上是合不攏嘴的。
那時侯圍的“帕子”。
那時侯靠公路打麥子揚場基本上都是有傳統(tǒng)的。
那時侯打完麥子基本上就在路邊曬了。
那時侯戴個火車頭棉帽子基本上是很時尚的。
那時侯農(nóng)村的樣子。
那個時候人丁興旺。
那個時候圍觀個熱鬧的場景。
那個時候趕集基本上都是扛一袋子糧食上路扛幾件子“洋火”幾匹步幾個搪瓷缸子回來的。
那個時候出門挎?zhèn)文明包基本上是很洋派的。
那時侯吃上一回面包基本上算是打牙祭了。
漸行漸遠:黑白記憶中的80年代。
那個時候胸前別一支鋼筆基本上是很有文化的。
那時侯像這樣的情景基本上隨處可見。
那時侯的嬰兒車。
那時侯海軍衫基本上是每個娃娃的必備裝。
那時侯這樣保守的女娃基本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穿煩吊帶了。
那時侯女人下地基本上是可以抵的上半邊天的。
那時侯的木工活。
那時侯的三輪夫。
那時侯5分錢一根的冰棒肯定賣的是很多,但基本上像這位冰棒西施這樣的俊模樣真的是沒有幾個。
那個時候外國人基本上還不是你想去哪就能去的。
那個時候的自行車。
那個時候男人穿的毛衣基本上都是自己老婆親手織的。
那個時候光禿禿的墻上都寫的不是拆字。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