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百家姓排名:61
來自【來源有三】
1、出自姬姓,為石碏之后裔。春秋時康叔的6世孫衛(wèi)靖伯有個孫子叫公孫碏,字石,又稱石碏,是衛(wèi)國的賢臣。衛(wèi)桓公二年,其弟州吁驕奢,被桓公撤去將軍之職,出奔國外。十幾年后,州吁領著黨徒潛回國內,刺死桓公,自立為君。石碏之子厚也參與了密謀,被拜為大夫。后石碏把州吁和石厚騙到陳國,又暗中給陳桓公寫了一封密信,信上說:衛(wèi)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為也。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所以,州吁到陳國后,立即被抓了起來,后來,石碏命人殺州吁、石厚于陳,然后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晉為國君。《春秋》稱贊石碏說:石碏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厚的兒子駘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石氏。史稱石姓正宗。
2、出自姬姓和子姓。鄭國(姬姓)又大夫石癸,宋國(子姓)又公子段,字子石,他們的后代都稱為石氏。
3、出自他族加入或他姓改石姓的。如,隋唐時期昭武九姓之一:當時西域石國(故址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有人遷居中原,遂以石為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有鮮卑族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改為漢字單姓石氏;十六國時有張氏、冉氏改為石氏;據《北史》載,有婁氏改為石氏者。
【石姓分布】
秦漢以前,石氏主要在北方發(fā)展繁衍,同時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如春秋時楚國有石奢,鄭國有石癸,周有石速;西漢時有石商、石奮。唐代,石氏的郡望有渤海、平原(今屬山東)、上黨(今屬山西)、河南(今河南洛陽)四處;平原石氏于唐元和年間以前已徙居廣陵(今江蘇江都);河南石氏唐元和年間以前有部分人徙居虢州(今河南靈寶)。唐初,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至五代時已發(fā)展成閩南望族。后唐時,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后裔不僅散處福建各地,而且有部分人遷入廣東。明朝洪武年間又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豐里開基,其后子孫有許多人去臺灣,進而又有遠播海外者。
十六國時期,上黨武鄉(xiāng)(今山西榆社北)羯族人石勒,于319年自稱趙王,建立政權,史稱后趙。329年初滅前趙,取得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331年稱帝,建號建平。石勒死后,由子石弘嗣位。不久,其侄石虎廢石弘自立,在位15年。五代時期,有沙陀部人石敬瑭,于936年勾結契丹貴族滅后唐,被契丹冊封為帝,國號晉,史稱后晉,歷時10年而亡。
【郡望堂號】
堂號:
徂徠堂:宋朝石玠,徂徠人,官國子直講(國子監(jiān)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歷圣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石姓又以平原等為其堂號。
郡望: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十六國時前涼、后涼、南涼、北涼皆建都于此。
渤海郡:漢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一帶)。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上黨郡:戰(zhàn)國韓始置郡,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市北)。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歷史名人】
石 濤:清代著名的畫家,凡山水、人物、花果、蘭竹、梅花,無不精妙。且能熔鑄千古,獨出手眼。其畫風,早脫前人窠臼,為清初畫壇革新派的代表人物。
石達開:清末太平天國杰出的軍事將領。天京事變后,回京輔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負氣出走,轉戰(zhàn)數(shù)省。1863年5月兵敗大渡河,自投清軍,6月于成都被殺。
石 崇:西晉時為荊州刺史,以劫奪客商而積財產無數(shù)。與貴戚王愷、羊琇等爭為侈糜。八王之亂時,為趙王倫所殺。
石 泰:宋道士,號杏林。遇張伯端(即張紫陽),得授金丹之道。常以醫(yī)藥濟人,不受其謝,惟愿病者植一杏樹,久遂成林,人稱之為石杏林。
石玉昆:清子弟書演員。擅長《龍圖公案》。演唱時自彈三弦自唱,其唱調稱為石韻、石派書。相傳小說《三俠五義》、《小五義》等均是別人根據他的唱本改寫而成。
石芾南:清醫(yī)學家。撰有《醫(yī)源》,其書總論人身藏府、五行、陰陽、診法、用藥和內、婦、兒等科。 來自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