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位于福州市區(qū)東南五一廣場北側。戰(zhàn)國時期有于越族居此,故名。 相傳漢代有臨川何氏九兄弟在此山修仙煉丹,又名九仙山。最高處海 拔58.6米,是為鰲頂峰.后因宋代福州人陳誠在此讀書中了狀元,故又 稱狀元峰.于山有九仙觀等24景,現存萬歲寺、戚公祠、大士殿、定光 塔以及自宋至近代的摩崖題刻百余處。碑廊陳列有宋、元、明、清歷 代碑刻。
由五一廣場步上于山文化游覽區(qū),上山以后即見樹木參天,古榕 盤根錯節(jié),蔚為壯觀。俯瞰福州全景,一覽無遺。
定光塔在于山西麓,磚結構,七層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佑 元年(904年),系唐閩王王審知為向雙親報恩而建。辟基時發(fā)現一顆 光芒四射的寶珠,故名。又因塔身為白色,故俗稱白塔。塔南有定光 寺,唐天佑二年(905年)創(chuàng)建。兩年后朱溫滅唐,建立后梁。為祝賀 朱溫即位,改名萬歲寺,俗稱白塔寺。寺內法雨堂,系《天演論》譯 者、近代思想家嚴復讀書處。
戚公祠在定光塔東,系紀念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所建。明嘉靖四 十年(1561年)戚在臺州九戰(zhàn)九捷。次年援閩,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 莆田林墩四勝倭寇。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于山設宴餞行,勒碑 記功。百姓在此建留念,F在的戚公祠是1918年重建的。祠內展有戰(zhàn) 袍盔甲,行軍干糧“羌餅”等。 附近有一長石上鐫刻“醉石”二字, 系戚繼光抗倭大捷慶功,酒后步月到此醉臥之處。
大士殿又名觀音閣,在于山山頂。原為宋嘉福院遺址,清乾隆二 年(1937年)改稱大士殿。殿內有乾隆帝“御題大士出山圖”碑刻,敘 述觀音大士由男變女的故事。辛亥革命光復福州戰(zhàn)役時,為革命軍前 敵指揮部所在地。大士殿東邊的護國寺,西邊是龍神廟。九仙觀是于山最大的廟宇,建于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第三殿稱玉皇閣,供玉 皇大帝和九仙。天君殿碑廊陳列歷史碑碣19方。
福州于山摩崖石刻現存113段,宋刻有35段。福州市最大刻石《南校場演武廳銘》即在這里。此刻石共319字,每字大20厘米,字跡極為 蒼勁,為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
大士殿在古代是福州城中的百官遙拜皇帝地方,現為福州市博物館。大士殿東鄰“護國寺”,西接“真龍庵”。定光塔坐落在于山西麓的定光塔寺旁,是一座高41米的七層八角型白塔,游客可登塔頂俯瞰城區(qū)。戚公祠位于定光塔寺東,專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相傳戚繼光當年率兵在福建抗倭,連打了三次大勝仗,福州官紳在于山平遠臺設宴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現祠為1918年重建。祠正廳塑戚公坐像,廳兩側壁上懸掛著四幅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的功績.
交通提示:
1)乘坐8路、26路、702路、702路支、722路、725路、801路、803路、908路、945路、957路、958路在站下車,經白塔寺大門登山;
2)乘坐19路、19路支、26路、51路、702路、702路支、949路、941路在龍華天橋站下車,經東方書畫社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