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zhí)队小暗嶂械谝还澎簟敝Q。同時,它還以“四絕”聞名遐邇。所謂“四絕”,即唐梅、宋柏、明茶、明墓。 黑龍?zhí)段挥诶ッ魇斜苯箭埲轿謇戏迥_下。《漢書·地理志》記載,益州郡滇池縣西北有黑水祠。清代云貴總督阮元考證云:“滇池縣有黑水祠,蓋此地也,或者唐梅宋柏之間為故址,龍神廟乃下遷者”。也就是說漢代的黑水祠就是現(xiàn)在的黑龍?zhí)兜烙^,它是云南第一處名勝古跡。因為傳說云南龍王黑龍的龍宮就在此,這里的潭水又終年不會枯竭,故后稱“黑龍?zhí)丁。唐宋以來,昆明地區(qū)的老百姓就到黑龍?zhí)都漓肭笥。明初,黔國公沐氏在此大興土木,將龍神祠改名為黑龍宮,整個龍泉觀初具規(guī)模。此后,明清兩代,云南督撫多次對龍泉觀進行修葺,規(guī)制不斷完善。民國年間,這里稱龍泉公園。 清代滿族詩人碩慶曾寫過這樣一副對聯(lián):“兩樹梅花一潭水,四時煙雨半山云。”短短的十四個字就準確地概括了黑龍?zhí)兜闹饕坝^及自然景色。 如今的黑龍?zhí)督ㄖ譃樯舷聝蓚道觀。下觀“黑龍宮”,相傳建于1454年,是一進兩院式建筑。外院置有一香爐,其正反兩面都刻有八卦圖,兩個側面是北斗七星圖,這些都是道教用來驅魔避邪的。在里院天井的水池中有一條形態(tài)逼真的戲水黑龍雕塑。傳說它就是云南掌管著興云播雨的都龍王。龍神廟中還可以看到盤繞在中柱上的黑、黃二龍,以及正壇上供奉的龍王和雷神母電、雨師風伯等一些掌管雨水的神靈。2003年底,黑龍?zhí)豆珗@恢復刊刻了當年林則徐的一副對聯(lián)掛于黑龍宮楹柱上,聯(lián)語與龍神廟的供奉和氛圍頗為貼切,為黑龍?zhí)豆珗@增添了文史內涵:龍友為靈,流播德澤;泉神化氣,雨潤春山。 黑龍宮前面,就是“兩樹梅花一潭水”中的那一潭水。前后兩池池水相通,中間以石橋為界。左邊是渾水潭,它的面積有2600平方米,水深50厘米。右邊是清水潭,有600平方米,平均水深7米,最深處11米,蓄水量4400立方米。它就是黑龍?zhí)。兩池水相連,而水色迥異,涇渭分明,就像是道家陰陽各半的“太極圖”。這主要是因為清水潭的水深,泉水由潭底涌出,所以水色清澈;而渾水潭水淺,加之雨后有泥水順山坡流入池內,故池水渾濁。站在橋上,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奇景:“兩池相交魚不往,一橋橫斷水色殊。” 離橋不遠,是四絕之一的“明墓”。它是南明忠義之士薛爾望及全家的合葬墓。薛爾望是明末清初時的昆明一書生。據(jù)《明史》記載,順治辛丑(南明永歷十五年,公元1661年),吳三桂率領清兵追擊南明永歷帝,永歷帝從昆明敗走緬甸。薛爾望看到南明大勢已去,嘆息曰:“不能背城戰(zhàn),君臣同死社稷,故欲走蠻邦以茍活,重可羞耶!”“吾不惜以七尺軀為天下明大義!本蛿y妻兒媳孫侍女投潭殉節(jié),后人稱之為忠義之士,為其立墓紀念。墓旁原有一紀念亭,名“起云閣”。閣中曾掛清康熙年間云南按察使許宏勛撰寫的一副楹聯(lián):“寒潭千載潔,玉骨一堆香!鼻迥,云南經濟特科狀元袁嘉谷也曾撰聯(lián)一副,贊揚其品質:“扶一代綱常,秀才真以天下任;奉千秋俎豆,伊人宛在水中央!爆F(xiàn)在,袁聯(lián)懸于黑龍宮中,已是后人所書。薛爾望家原住昆明小東門外薛家巷(現(xiàn)桃園小學所在地)。這里曾有袁嘉谷題的“明忠義薛爾望故里”碑,此碑現(xiàn)存于黑龍?zhí)侗^之中。 渾水潭北邊山腳下有一石牌坊。坊額正面刻著“龍吟虎嘯”四字,背面刻有“水天一色”四字。坊前有兩個石獅,坊后有兩個石象。佛教里有“青獅獻瑞,白象呈祥”的說法。所以說,僅從這一石坊和“明墓”,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許多寺廟建筑都具有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特點。
石坊后面是上觀“龍泉觀”。山門為“紫極玄都”牌坊。按道教的說法, “紫極玄都”的意思也就是紫微北極大帝和眾神仙居住的地方。 走進山門,便見“漢黑水祠”四個大字,據(jù)說是清朝云貴總督阮元書寫的。往后是祖師殿,院中的八卦銅鼎鑄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上有篆書28宿名,鼎高1.58米,重2.5噸。說云南是有色金屬王國,于此可見一斑。 祖師殿前的石階中央,鑲嵌著一巨大石板,上面雕刻著兩條戲耍夜明珠的黑色云龍。據(jù)說龍所戲耍的夜明珠是由中國古代的軒轅鏡演變而來的,是中華的象征!褒垜蛑椤本捅硎旧颀堅诒Pl(wèi)華夏大地。 殿門前兩邊的墻壁上有兩幅畫。東邊的是青龍吐水,西邊的是白虎望月。青龍、白虎是道教四方之神“四象”中的兩象(另外兩象為南方朱雀和北方玄武)。在一些道觀的山門內,常把他們塑為兩尊威武的神將,他們的職責是守衛(wèi)道觀的山門,就好比佛寺山門前的哼哈二將一樣。 著名的黑龍?zhí)丁叭惸尽本驮谧鎺煹钋啊VΩ蓹M曲的唐梅,相傳為唐南詔時道安和尚手植,為一臥一立兩株。所以碩慶才寫下了“兩樹梅花一潭水”?上鼈兌家严嗬^枯死了,現(xiàn)在的這株是原唐梅一株的四分之一的枝干。這株梅樹屬于紅梅,別看它已老態(tài)龍鐘,每逢春節(jié)前夕數(shù)它開花最早,粉紅色的重瓣花朵,清香襲人。阮元曾寫過兩首贊唐梅的詩: 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云南。 香吹蒙鳳龜茲笛,影伴天龍石佛龕。 玉斧曾遭圖外劃,驪珠常向水中探。 只嗟李杜無題句,不與逋仙季迪談。 鐵石心腸宋開府,玉冰魂魄古梅花。 邊功自壞鮮于手,仙樹遂歸南詔家。 今日太平多雨露,當年萬里隔煙霞。 老龍如見三滄海,試與香林較歲華。 這兩首詩鐫刻在本觀碑館之中的石碑上。作者以唐梅歷經的歲月滄桑,回顧云南歷史,充滿了對祖國邊疆神奇土地的熱愛之情。 現(xiàn)在,黑龍?zhí)豆珗@在后山上廣植梅樹,有紅、白、綠梅等近90個品種6000余株,構成一道新的風景,命名為“龍泉探梅”,是昆明新的十六景之一。黑龍?zhí)睹穲@占地427畝,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梅園之一。 唐梅近旁便是宋柏,高28米,直插云表,枝葉茂密,古根盤結,是觀中現(xiàn)存最雄偉挺拔的古木,距今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了。袁嘉谷曾賦《宋柏行》詩云:“風霜飽閱八百載,柏身老矣色不改。問柏何緣老不改,中堅持有性根在!贝嗽娂荣澝浪伟仫柦涳L霜仍生機盎然,又表達了作者高遠的志向,抒情哲理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涵意。 明代種植的茶花樹亦在院內。冬末初春,其它茶花尚含苞待放,它已花紅似火,艷如桃花。品種名為早桃紅!霸颇仙讲杓滋煜隆。確實,滇中花木,山茶首屈一指,位列云南八大名花之首,又是昆明市的市花。明代詩人擔當曾寫這樣一首贊美山茶的詩:“冷艷爭春喜爛然,山茶按譜甲于滇。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個天!边@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美麗的山茶冒霜雪而吐艷,寄濃情于清冷,燦如朝霞富有生氣,是其他樹木不能與之媲美的。 唐梅、宋柏、明茶并稱為“黑水祠中三異木”。1961年郭沫若游黑龍?zhí)稌r曾題詩詠贊:“茶花一樹早桃紅,百朵彤云嘯傲中。驚醒唐梅睜眼倦,襯陪宋柏倍姿雄。崔嵬筆立天為紙,婉轉橫陳地吐紅。黑水祠中三異木,千年萬代頌東風。”此詩現(xiàn)鐫刻碑上立于觀中“明茶”花壇前。 真人殿中陳列著明代以來關于黑龍?zhí)兜谋潭畞矸剑源说钣址Q“碑亭”或“碑館”。其中一碑鐫刻李君像。唐梅、宋柏的碑刻上,可以欣賞到當年唐梅的鐵骨龍姿和宋柏鐵干凌霄之態(tài)。詠梅詩碑其內容正是前面介紹過的阮元的兩首詠梅的七律詩。此外,還有歷代興修黑龍?zhí)兜谋浀却罅空滟F的碑碣。詩詞、書法、繪畫、刻工薈萃一亭,不僅是寶貴的文物,也是藝術珍品。最引人注目的碑是道符碑,又稱凸字碑。其實這是一塊凹刻碑。碑文為“萬物茲生”四個大字。其意思概括了道教關于萬物之生于道的創(chuàng)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塊碑的刻工精細,受光后,明暗變幻,使人常發(fā)生視感的錯覺,把實際的陰刻凹字體錯認為是陽刻凸出來的。因此人們一般稱它為凸字碑。這塊碑是根據(jù)明朝著名道士劉淵然寫下的符箓刻成的。劉淵然(1351年~1432年),明代道士,江西贛縣人,是道教長春派的祖師。他原是全真龍門派的傳人,熟悉符箓和煉丹術。曾得朱元璋和朱棣的寵識封賜,統(tǒng)領天下道教。后忤權貴,被謫來滇。到昆明后,居黑龍?zhí)秱鞯,?chuàng)建長春派。由于道教符箓各派統(tǒng)稱正一道,所以說劉淵然是全真教和正一教的雙修道士。他在昆明期間,對發(fā)展昆明道教影響極大。 龍泉觀北面山巔有一座塔,令人矚目。名“定風塔”,高13米七層八角密檐實心,為塊石壘砌,始建年代無考,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修過。塔身鐫刻對聯(lián)數(shù)副,其一云:太極南旋雙鏡月,定風北峙一壺天。龍泉山又名太極山。上聯(lián)寫太極山南面清、渾兩潭水宛若兩面映月之鏡;下聯(lián)則說此塔似將北來的寒風定住的一把盛天風之壺。 黑龍?zhí)豆珗@除了梅園之外,還有桂花園、杜鵑谷、紅楓林,以及竹園、松園、秋園和苗圃等園地。座落于黑龍?zhí)稏|面的半山坡蒼松翠柏之中的是烈士陵園,安葬著王德三、吳澄、馬登云三烈士,以及王復生、張舫和劉平楷等烈士。墓園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內地及沿海不少單位遷到昆明。北平靜生生物調查所與云南省教育廳合辦“云南農林植物研究所”,并選定黑龍?zhí)洱埲珗@全部宮觀房舍和園地作為所址,昆明市還委聘研究所研究員蔡希陶為龍泉公園的經理。云南農林植物研究所即新中國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不久,國立北平研究院的物理及化學研究所也遷到龍泉公園,這個物理所即后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所長為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今天,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陳列室中,還懸掛著一幅抗戰(zhàn)時期龍泉公園黑龍宮的老照片。照片上黑龍宮門柱上掛著“云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的條型牌子。當時西南聯(lián)大青年教師吳征鎰經常帶聯(lián)大生物系學生來此參觀實習。吳征鎰1958年從北京回到昆明擔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成為中科院資深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