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西北起連山腳下,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始建于1598年。清天聰8年(1634年)稱興京陵,順治16年(1659年)尊為永陵。 永陵是著名的清初關(guān)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座落在沈陽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滿族藝術(shù)風格,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永陵從1598年動工到1677年,經(jīng)八十年建成。原來只埋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孟特穆的衣冠和其曾祖福滿的遺體。順治年間,封葬地為興京陵,陵山為啟運山。后來把努爾哈赤的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禮敦、塔察篇古的遺骨自遼陽東京陵遷到這里。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稱永陵。 康熙、乾隆以后,又屢加重修,方具今日規(guī)模。清入關(guān)以后,曾有幾代皇帝多次東巡、祭祖。永陵占地一萬一千平方米左右,建筑規(guī)模、體制均比沈陽福陵、昭陵小得多,然自具特點。陵四周圍以繚墻,由前院、方城、寶城組成。
前院:永陵南面正中有正紅門,面闊三間,硬山式,黃琉璃瓦頂,正脊有吻,垂脊有獸。門內(nèi)橫列碑亭四座,亭內(nèi)分別立有清朝帝業(yè)的肇興四祖“肇祖原皇帝”(孟特穆)、“興祖直皇帝”(福滿)、“景祖翼皇帝”(覺昌安)和“顯祖宣皇帝”(塔克世)四通高大石碑。碑上刻一些“承家開國”之類的頌詞,以滿、蒙、漢三體文字寫成。碑亭東西兩側(cè)原有祝版房、齊班房、茶膳房、滌器房等建筑。 方城:碑亭的北面就是方城,圍墻南面正中是啟運門,正脊有雙吻與六龍戲珠,門兩側(cè)的照壁中心前后都是磚雕黃龍。方城北面是歇山式啟運殿,正脊有八龍戲珠和帶日月字樣的雙吻,垂、脊飾六獸,殿前臺階三路,中間是御路。梁坊上懸滿、蒙、漢三體“啟運殿”三字立額。殿內(nèi)原設(shè)暖閣、寶座、神牌及五供等。啟運殿東、西各有配殿三間,西配殿前有焚帛亭一座。
寶城:啟運殿后是寶城,為半圓式繚墻,里面是兩層土臺。第一層左葬努爾哈赤伯父禮敦、右葬叔父塔察篇古;第二層正中葬其曾祖福滿,東有祖父覺昌安,西為父親塔克世,六世祖孟特穆衣冠墓在曾祖福滿的東北側(c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