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涂新社區(qū),愛心人士為羅娭毑送去了捐款。)
長沙東塘立交橋下,經常能看到一位老娭毑,當紅燈亮起,老人就會走到車旁,輕輕地敲下車窗,兜售手中的報紙。
老人姓羅,今年76歲,她為照顧兩個患精神疾病的兒子,賣了20多年報,風雨無阻。老人有個心愿,希望兩個兒子能住進福利院。
8月11日上午,熱心市民自發(fā)捐款1600元,送到了羅娭毑的家中。
老人賣報20多年,最怕下雨天
8月11日上午10點,記者來到東塘立交橋下,穿梭的車流中并沒有找到羅娭毑的身影。
附近的環(huán)衛(wèi)工人告訴記者,早上羅娭毑還在附近賣報紙,天氣太熱了,這個點應該回家了。
在涂新社區(qū)26棟,記者見到了羅娭毑。老人駝背,身材矮小,頭發(fā)花白。
羅娭毑和兩個兒子住在約20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間采光不好,就算是開著燈依然很昏暗。房內有三張床,一臺電視,唯一值錢的一臺空調還是好心人贊助的。“多虧了空調,要不這個夏天真不知道怎么過!绷_娭毑說。
羅娭毑說,她賣了20多年報紙,每天凌晨5點出門,二兒子小龍會在吃完早飯后過來幫忙,“他一天也就賣10份,已經很不錯了”。11點左右,羅娭毑趕回家給兩個兒子做飯,“每天賣報紙的多少,決定一天的伙食”。
“如果上午賣不完,下午就接著賣!绷_娭毑說,她每天都盡量把報紙賣完,下午一般2點左右出門。
羅娭毑說,她也不想大熱天出去賣報紙,但是迫于生活只能硬著頭皮出去,“最怕下雨天了,報紙不好賣”。
心愿 讓兩個兒子住進福利院
羅娭毑說,一家人從1993年搬到涂新社區(qū),“兩個兒子都有精神疾病,要靠藥物控制”。說到這里,羅娭毑眼里噙滿了淚水。大兒子40多歲,小兒子39歲,“小兒子能幫我賣報紙,精神也還算好”。
在羅娭毑家中,兩個兒子正躺在床上,見陌生人到來,小兒子小龍穿上外套站了起來,并主動問記者是否喝水。說完,小龍便坐在床邊,靜靜地聽著。
“吃了藥還是蠻好的!绷_娭毑說,她想著自己還能走動,幫兒子攢點錢,怕以后兒子們的生活沒有依靠。
采訪時,羅娭毑把記者拉到一旁,她說自己有個心愿,希望能把兩個兒子送到福利院,“不能送到精神病院,要不就真完了”。羅娭毑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兒子們能有一個好的歸宿。
好心人發(fā)動朋友獻愛心
管艷艷今年25歲,是地地道道的長沙妹子,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財務。
8月5日下午,小管坐車經過東塘時,在綠化帶旁看到了一位身材消瘦的老人,當時老人正在撿綠化帶中的瓶子!奥犝f附近有位賣報的老人,真的見到了。”看到那個瘦弱的背影,她很心痛。
小管說,當時是下午3點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老人卻一個人在街上,她擔心老人身體吃不消,怕她會中暑發(fā)生意外。
“真的讓人憐惜。”小管說,當晚她便通過微信朋友圈募集愛心款,微信發(fā)出后,不少朋友響應,很快她就募集到1600元。
8月11日上午,小管來到羅娭毑家,她將募集到的愛心款交給老人,并將老人未賣完的報紙買下,“天氣太熱,還是不要再出去賣報了”。
涂新社區(qū)負責人鄧江江介紹,羅娭毑一家是社區(qū)的重點幫扶對象,老人有退休工資,也申請了低保,平常只要有幫扶第一時間會想到羅娭毑,“一家人的生活是沒有問題的”。
鄧江江稱,社區(qū)聯(lián)系了醫(yī)院,免費為羅娭毑的兒子提供藥物,他們曾多次勸羅娭毑不要再外出賣報,但老人執(zhí)意不肯,“賣了這么多年報,這已經成了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新聞來源:瀟湘晨報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