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中博熱搜榜”發(fā)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全國熱門百強榜單及延伸子榜單。長沙梅溪湖藝術博物館上榜“十大熱門新開博物館”,位列第四。
長沙梅溪湖藝術博物館極具藝術氣息的中庭空間。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王晗 攝
作為扎哈·哈迪德留在中國的唯一藝術館建筑,這座博物館自帶“文藝氣息”與“吸粉氣質(zhì)”。早在籌備階段,秘魯一名學建筑的外國友人就特意飛來中國,連連稱贊“Amazing”。自2月19日正式對公眾開放以來,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線下參觀人數(shù)突破6萬人次,線上全平臺曝光量超億次。一座城市的藝術博物館,也是新城市文化的“生產(chǎn)車間”。矗立在梅溪湖畔,它將如何書寫文化地標與網(wǎng)紅城市的新故事?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粒文化種子,也是一方文化“展臺”。
在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館,其豐富的館藏橫跨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涵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chǎn),可謂是歷史與文化交織的奇跡。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的定位雖為“藝術”,底色卻是“文化”。展館共四個展覽,每個展覽一個主題。一、二、八號展廳是弗洛倫泰因·霍夫曼的華中首展“即刻歡聚”,通過巨型雕塑和互動裝置,強調(diào)了藝術本身的參與性和共享性;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 “即刻歡聚!”展廳。圖源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三、四號展廳是“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通過新媒體藝術形式,揭示了數(shù)字時代的扁平化與共時性帶來的文化困境和發(fā)展?jié)摿Γ?/span>
“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展廳。圖源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七號展廳是“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通過巧妙設計的展場,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沉浸式體驗空間,呈現(xiàn)了湖湘地區(qū)7000年來美的演變;
“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展廳。圖源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六號展廳是“奮斗如歌——美術作品中的革命征程與人民故事”,通過藝術作品記錄時代主題與人物故事,為觀者打開了從歷史與人文角度理解藝術的途徑。
“奮斗如歌——美術作品中的革命征程與人民故事”展廳。圖源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的展出模式,使得歷史的重現(xiàn)、文化的傳承、知識的拓展、藝術的熏陶,都在這一間建筑物中得以完成。“包容萬象”的背后,蘊含著梅溪湖藝術博物館賦能長沙打造文化高地、藝術高地的深層考量,也寄托著其“連接城市地標、激活文化創(chuàng)意、塑造城市氣質(zhì)”的長遠目標。采訪中,館內(nèi)相關負責人還向湘伴君透露,湖南省文旅廳、省文物局與湘江新區(qū)管委會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湖南博物院將與梅溪湖藝術博物館開展“省市聯(lián)動”,力爭形成一批文物事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標志性成果。湖南博物院(省文物鑒定中心)與湘江集團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簽訂戰(zhàn)略合作備忘書。這意味著,首批從湖南博物院“出差”而來的文物展出到期后,還將有源源不斷的“新面孔”出現(xiàn)在梅溪湖畔。至此,文化藝術不再只是遠方的盛宴,而是伸手可觸的、流動的日常。這兩年來,“文化+科技”是熱門話題。
在馬欄山視頻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園內(nèi),相關的探索日新月異,相關的成果層出不窮。
馬欄山視頻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園創(chuàng)智園。馬欄山視頻文創(chuàng)園管理委員會 供圖
作為一座現(xiàn)成的文化載體,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在與科技融合方面,又有哪些“自己的想法”?走進“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湘伴君的第一感受是“看不懂”——地上散落著幾十個長長的燈管;神奇的“小房子”里透著綠色的光;一個個頗有年頭的“大家伙”上還生著鐵銹;每過15分鐘,角落的工業(yè)風扇還會將一個白色的降落傘吹得鼓鼓囊囊……在志愿者的引導下,湘伴君走進一個由鋼管搭建的空間,25英寸的電視機里播放著各種形式的藍色影像,參觀者在其中穿梭的身影隨機被“翻拍上墻”。藝術家通過機械、光影、空間等多種媒介和載體,構建了一個個虛幻又真實的世界。在這些看似無序的數(shù)據(jù)浪潮中,藏著嚴謹?shù)臄?shù)學之美,而我們的眼睛、皮膚、毛孔正在接收這無限變動的詩意。走進以“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隨行的小伙伴感嘆了一句“終于來到了舒適區(qū)”。在這里,“文化+科技”有了更加直觀的呈現(xiàn)。巨幅的木質(zhì)屏風,在機械的帶動下按規(guī)律轉動,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寶”乘著科技之風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隨手拿起一副展品下面的耳機,遠古時期的青銅樂器之聲清脆而悠遠……數(shù)字技術的運用,讓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獲得強勁動能,也為人們共享文化成果提供了便利。不過,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對“文化+科技”有自己的理解,在實際運用中也相當矜持——并不以“炫技”為追求,而是以增強觀眾對藝術的理解為出發(fā)點。
MICA梅溪湖藝術博物館,贊935關于博物館與城市的關系,有人曾用“一眼萬年”來形容。
博物館通過梳理和研究城市的歷史文脈,將其中的知識、記憶與能量連接,最終匯集成普羅大眾對一座城市的集體感覺。就像人們聊起陜西西安,首先想到的是“十三朝古都”“兵馬俑”;說到去首都北京,多會聯(lián)想到“不爬長城非好漢”“不到國家博物館等于白來”……這些所謂的“第一印象”,映射出藝術與文化獨有的吸引力。作為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湖南博物院、湖南美術館、李自健美術館等特色藝術展館星羅密布,共同構成了長沙文化藝術的巨幅畫卷。城市的“畫像”已然成型,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如何“點睛”?“我們的展館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從高空俯瞰,它猶如一朵安靜純白的“芙蓉花”;從近處細探,前坪粉嫩的大江豚佇立在車水馬龍間,為“鋼筋水泥”般的城市平添幾分童趣;走進展館,隨著“大黃鴨之父”霍夫曼的全球首秀作品、湖南博物院珍藏的文物展品依次映入眼簾,清新時尚與歷史厚重交織而成的氣息又瞬間撲面而來。
來源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據(jù)了解,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將陸續(xù)推出涵蓋國際一線藝術家大型裝置與雕塑展、當代新媒體藝術群展、建筑設計展以及經(jīng)典美術作品展等兼具國際視野與藝術厚度的多元展覽,與長沙各類地標空間形成互動,讓藝術融入城市日常,為“網(wǎng)紅長沙”更添成色。采訪接近尾聲,湘伴君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免費博物館扎堆的湖南,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如何找到藝術與市場的平衡?然而將目光投向展館,湘伴君似乎又自己找到了答案——即便是在工作日,“打卡”的年輕人,拍照的老年人和“游學”的小孩子也絡繹不絕。在物質(zhì)生活極度豐富的當下,百余塊錢的門票似乎不再是阻擋大家接受藝術熏陶的門檻。館內(nèi)相關負責人的答案,也暗合了這一理念——我們希望讓藝術成為一種可以觸摸、體驗和共鳴的存在,使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真正成為連接城市、藝術與公眾的開放平臺。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