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里有大大小小數(shù)不清的立交橋。這些橋是長沙標志性的地理建筑,是長沙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在長沙生活部分務工者的工作場所。也因為這些橋,我們有了更多的故事。
72歲的李光保在浦沅橋下有兩種身份。一個是剃頭匠,有固定的攤位,每天早上八點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準時出現(xiàn)在立交橋下;另一個是鐵路守護者,每天看守浦沅周邊的鐵路軌道,凡是爬欄桿的、下隧道看火車的,他都要上前制止。
李爹爹14歲學剃頭,17歲當兵護國,71歲救下跳鐵軌的輕生者。聊起這一生,他說,不過平平常常。
浦沅立交橋旁邊,有一條鐵軌,時不時,就會有一列火車穿城而過。在鐵軌左邊的橋上,是李爹爹剃頭的攤位,他常年身著一件黑外套,一條黑西褲,穿一雙刷得锃亮的黑皮鞋,左手臂戴一鮮紅袖章,不管天晴雨雪,每天早上8點準時出現(xiàn)在這里。
十二年前,李爹爹剛到長沙,雖從糧食部門退了休,但人閑不住,總想干點什么,于是重拾起剃頭手藝,地址選在浦沅,僅僅因為橋底下可以不用淋雨曬太陽。那時候浦沅前面還是一片矮廠房,后面是一片菜地,鐵路還是現(xiàn)在的模樣。
兩年前,社區(qū)的人找到李爹爹,想讓他在浦沅剃頭的同時順道看護周邊的鐵路,李爹爹一下沒猶豫就答應了,他想,這是為國家盡義務,能出一份力就出一份力。
雖然鐵路四周有高高的鐵柵欄,柵欄上還掛有大大小小紅色的警示牌,但仍有人不遵守規(guī)則,扔石子、燒柴火、下隧道看火車,甚至還有跳鐵軌自殺的。
去年三月的一天,李爹爹像往常一樣,剃完一個頭,正收拾地上的碎發(fā),一轉(zhuǎn)身,看見一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躍過橋上的欄桿,站在狹窄的過道上,時不時往橋底下看,還試圖將一只腳懸在空中。
小伙子怪異的行為讓李爹爹起了疑心,他立即給社區(qū)護路隊員打了電話,并迅速上前進行勸解,試圖穩(wěn)定小伙情緒。幾分鐘后,社區(qū)人來了,幾經(jīng)勸說,才把小伙攔了下來。
后來李爹爹從社區(qū)工作人員口中得知,這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因為家里貧困,父母身體又不好,出來打工三天,不想干了,就想到了自殺。社區(qū)工作人員告訴李爹爹,小伙站在過道上時,已經(jīng)做好了死的準備,如果不是李爹爹及時發(fā)現(xiàn),也許一條生命就此消逝。
“跳軌”事件發(fā)生后,李爹爹對這份義務工作有了不同的看法,開始只是順道看守鐵路,如今看的比自己做剃頭生意更重要,對鐵軌的巡邏也更加密切了。
這天上午十點,李爹爹忙完剃頭生意清閑下來,打掃完地上的碎發(fā),他就去橋邊的柵欄走走,撿撿地上的垃圾,或拿個小板凳,走到哪里就隨地一放,坐在凳子上,注視鐵軌周邊的情況。
偶爾,一列火車從橋下呼嘯而過。擁擠的車廂,大大小小的行李,還有擺滿了窗臺的泡面和飲料,在橋上看得一清二楚;疖噺拈L沙的另一頭疾馳而來,呼嘯而過,幾十秒后,又歸于“寂靜”,剩橋上的車輛嘈雜熱鬧。
在浦沅立交橋下守護鐵路這兩年,李爹爹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到了中午,沒人來剃頭,就打開收音機,把音量放到最大,聽聽新聞,每天中午聽上半個小時。收音機里的聲音字正腔圓,說著近日發(fā)生的大小事情,聽著聽著,李爹爹陷入沉思......
李爹爹年輕時當過兵,救過人,在他心目中凡是能夠國家出力的事情就義不容辭,和他聊起這一生,李爹爹笑著說,不過平平常常。就連做了幾十年的剃頭手藝和這份義務守護,也不知道能做到什么時候。也許有一天自己老了,躺床上動不了了,就不做了吧。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