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澳門松山燈塔觀景(上,1999年10月18日攝;下,2014年12月17日攝)。15年后,澳門的地平線上增添了旅游塔和新葡京等新地標。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呂小煒 攝
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的傳統(tǒng)中式舞獅表演(上,1999年6月18日攝);“拉丁城區(qū)幻彩大巡游”隊伍在大三巴牌坊前表演(下,2014年12月17日攝)。15年后,除了傳統(tǒng)的中式舞龍舞獅,澳門又開展了西式風情的“拉丁城區(qū)幻彩大巡游”。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資料照片、李鑫攝
游客在澳門大三巴前游覽(上,1999年12月24日攝;下,2014年12月17日攝);貧w15年,澳門旅游業(yè)欣欣向榮。1999年,訪澳旅客不足800萬人次;2013年已超過2932萬人次。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張燕輝、張金加攝
游客在澳門議事亭前地游覽(上,1999年7月24日攝;下,2014年12月17日攝);貧w15年,澳門旅游業(yè)欣欣向榮。1999年,訪澳旅客不足800萬人次;2013年已超過2932萬人次。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張燕輝、呂小煒攝
游客在澳門媽閣廟游覽(左,1999年攝;右,2014年12月攝)。15年后,媽閣廟“修舊如舊”,得到完好保護,香火依然旺盛。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呂小煒攝
澳門大炮臺(左,1999年4月8日攝;右,2014年12月17日攝)。15年后,大炮臺巍然屹立,滄桑依舊。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王毓國、張金加 攝
市民在澳門街頭電話亭打電話(左,1999年12月24日攝;右,2014年12月17日攝)。15年后,盡管手機已經(jīng)普及,但一些澳門市民依舊會使用街頭電話亭通訊聯(lián)系。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張燕輝、張金加 攝
澳門葡京酒店(左,1999年7月24日攝;右,2014年12月17日攝)。15年后,葡京酒店風華依舊。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1999年12月20日,一曲《七子之歌》伴隨熱烈喜悅的回歸慶典,成為那一年中國人關(guān)于澳門最深刻的視聽記憶。時光荏苒,15年過去,“一國兩制”的種子在澳門生根、發(fā)芽、抽枝,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15年來,澳門變了,變的是它如重獲新生般煥發(fā)生機,昔日荷影稀疏,如今成為名副其實的“蓮花寶地”,呈現(xiàn)欣欣向榮的昌盛景象。15年來,澳門又沒有變,不變的是它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的傳統(tǒng)風情、歷史城區(qū)的古跡滄桑和老街古巷恬淡閑適的生活。濠江激蕩,盛世蓮開。讓我們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一睹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的今與昔。 新華社記者張燕輝、張金加攝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luò)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quán)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nèi)容。